用汗水浇筑城市之美——湘潭市政人的24小时
新湘潭客户端
用汗水浇筑城市之美
——湘潭市政人的24小时
全媒体记者 吴珊 通讯员 楚勇
当城市沉入梦乡,晨曦尚未撕破夜幕,他们在路灯与星光下,用汗水为湘潭这座城市的脉络“问诊把脉”。他们是市政管理人,一群在平凡岗位上接力书写“守护”二字的无名英雄。他们的24小时,是这座城市安稳呼吸的节律。
深夜的“补路匠”
7月8日晚,当华灯初上,喧嚣渐隐,道路养护队队长沈坚和他的29名“补路匠”登场了。在高新区创新路上,安全锥筑起临时屏障,铣刨机的轰鸣扬起一阵尘土,热沥青需要保持170度的高温,发出刺鼻气味,瞬间将作业区变成“桑拿房”。铺料、压实、养护……汗水淌过被热气灼红的脸颊,浸透厚重的工服。这支平均年龄近50岁的队伍,清一色的男同胞,在不为人知的时候正在默默工作。
“晚上车少人稀,效率高,不扰民。路平了,大家早上出门顺当,我们这夜班就值了。”47岁的沈坚,这位“路二代”(其父亦是市政老职工),从他到市政管理处工作的第一年开始,他就知道,每年6月至10月左右,从夜晚到凌晨的工作时间就固定下来了,“白天不见人,晚上抓紧干,赶在大家上班前把路面恢复,不影响交通安全。”汗水滴落在滚烫的沥青上,瞬间蒸腾,却在晨光里一起凝固成平整的道路。市政养护工人用深夜的“桑拿”,熨平城市白昼的“皱纹”。
“每晚7时前出工,从到工厂拖沥青到工程入库完毕,工作时间在8小时左右,只是这8小时鲜为人知。”沈坚告诉我们,道路养护队的工作人员只有下小雨时才能稍作休整,暴雨时又得处置内涝积水。“保障市民安全出行,不分白天黑夜、周末、节假日,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
凌晨的“下井人”
排水养护队长刘伯顺的一天,始于大多数人最深的酣眠。清早5时多,手电光刺破下水井的黑暗,淤泥与未知气味的气息扑面而来。弯腰,探身,清掏——这是他的“战场”。铁锹与管壁的摩擦声,是唤醒城市地下血脉的序曲。“一身汗一身泥是家常便饭,井盖下的‘暗河’通了,老百姓脚底下的路才踏实。”刘伯顺说,黑暗、潮湿、恶臭,那是每位队员必须克服的“必修课”,白手套抹成黑手套,安全帽檐滴下盐霜,他们托起的是晨曦里万千群众的步履安然。
全天候的“消息哨”
应急处理中心主任曾浩宇的办公室,电话铃声就是警报器。12345热线、市民投诉、城管指挥中心指令……每一个诉求背后,都是焦灼的期待。“井盖松了?马上到!”“这里有坑?立刻查!”他的战场在路面,在隐患点,在昼夜不息的24小时轮回里。巡查的脚步踏遍辖区,目光扫过每一寸路面、每一个井盖。隐患藏在细节里,多走一步,市民的安全就多一分保障。
投诉是信任的托付,脚步是无声的承诺。他们用倾听化解焦虑,用脚步丈量安全,将无形的隐患,挡在市民踏实的脚步之外。他的办公室在路上,责任在每一声铃响的尽头。
道路养护队是直面灼热的“补路匠”,排水养护队是深入黑暗的“清道夫”,应急处置中心是时刻在线的“安全哨”——这是一场无声的接力。他们的战场,在常人视线不及的角落:幽深井底、滚烫路面、投诉电话线的两端。没有惊天动地,只有日复一日的琐碎与坚持。没有聚光灯,只有责任如磐石。他们也有牵挂的父母妻儿,也会疲惫不堪,但当城市需要时,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担当便成为本能。
记者手记:
湘潭的安宁与顺畅,铭刻在市政管理人被汗水浸透的工装上,印刻在他们布满老茧的掌心。他们是城市肌理的“修复师”,是地下血脉的“清道夫”,更是安全防线的“守望者”。在平凡得近乎被遗忘的岗位上,他们以汗水为墨,以长街为卷,书写城市最坚实的“安全感”。下一次,当您驶过平坦的街道,行过干爽的路口,请记得,这便利的背后,是一群用平凡坚守诠释不凡担当的“夜行者”与“早行人”。他们,值得我们最深的敬意!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7/12/99571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