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信
  • 视频号
  • 抖音

沃野长出新产业:易俗河秸秆“变形记”

2025-07-11 07:38 来源:湘潭在线作者:尹义龙 张又戈 陈鹏程编辑:罗斌

新湘潭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 尹义龙 通讯员 张又戈 陈鹏程

湘江南岸,稻浪翻金,空气里弥漫着新谷的醇香。在湘潭县易俗河镇的广袤田野上,轰鸣的农机正进行着一场“秸秆革命”:针对早稻收割后的秸秆,高效的打捆机将其收紧压实。昔日令人头疼的“生态包袱”,正被点化成增收的“绿色黄金”。

面对部分农户对秸秆利用的守旧观念,易俗河镇党委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各村党支部通过党员会、屋场会,讲政策、算效益,耐心释疑解惑。党员大户带头示范,成为关键推手。谷洪村支书周柳在自家千亩农田率先行动:收割机加装碎草组件,实现秸秆高效还田;响应政策购置打捆机,将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原料。“现在一台打捆机,日均处理五六十亩,亩收秸秆300多公斤。”周柳介绍。在党员干部带动下,全镇秸秆综合利用率从60%飙升至95%,22台打捆机年处理能力突破万吨。

如何让“绿色黄金”产业行稳致远?易俗河镇将目光投向市场衔接与体系建设。友谊村支书彭学文算起了经济账:“一亩稻田产秸秆三四百公斤。旺季农机日处理数十亩,打捆秸秆直供本地养殖场,长期价每吨可达450元,淡季甚至翻倍。”这巨大的价值空间,让老农彭学文感慨:曾经“一把火烧掉”的累赘,竟成了增收新蓝海。

为避免盲目扩产陷入价格波动,镇党委积极争取资金,布局秸秆收储运体系,支持有条件的村集体建设仓储设施。“有了仓储,旺季收储、淡季销售,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利润空间都大幅提升。”彭学文补充道。仅秸秆一项,每亩就为农民带来约50元净收益,其生态价值更难以估量。

随着湘潭县“以奖代补”政策深入落实,以谷洪村、友谊村为代表的秸秆综合利用示范村,正逐渐形成辐射周边的产业中心。新质农业生产力,通过一根根秸秆,源源不断注入乡村肌理。


标题:沃野长出新产业:易俗河秸秆“变形记”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7/11/99571267.html

专题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