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新生记】农机“吃”秸秆,土地喜“加餐”——长沙县路口镇秸秆还田现场见闻
新湘潭客户端
编者按
当前,夏收火热进行,当金黄的稻谷装袋归仓后,秸秆如何综合利用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湖南在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方面培育了一批经营主体,他们各显神通,让小秸秆“七十二变”,做出了大文章。
湖南日报即日起推出《秸秆新生记》栏目,聚焦我省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典型,全面展现如何将秸秆变成“田间宝藏”。敬请关注。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易金英 罗嘉毅
7月7日,在长沙县路口镇,早稻开始大面积收割。金黄稻浪被吞入收割机,谷粒倾泻入袋,与此同时,秸秆被安装在收割机尾部的类似切割器的装置粉碎成草屑,如雨点般抛撒在田间泥土上。
“秸秆还田,既解决了以往秸秆处理的难题,还给田地增加了一道‘营养餐’。”种粮大户钟名对记者说。
秸秆还田的关键环节是粉碎秸秆。记者看到,在田间作业的每台收割机尾部都加装了秸秆粉碎还田装置,细碎的草屑正是从这个装置里喷撒出来的。该装置的核心部分是高速旋转的重型刀盘,刀盘上分布着数十片锋利坚韧的刀片。
当收割机完成稻穗脱粒,秸秆立即被喂进高速旋转的转盘,随后被刀片撕裂、切割、锤打,成为长度5厘米至10厘米的草屑。末端的导流板和抛撒器,再将这些均匀细碎的草屑抛撒在刚刚收割完的田地里。
粉碎、抛撒,只是秸秆还田的第一步。旋耕机紧跟在收割机后面,锋利的弯刀有力地切入土壤,将表层泥土连同覆盖在上面的草屑掀起、翻转,草屑被泥土彻底包裹、混合,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香味。
秸秆还田处处是学问。路口镇农技站农艺师李年正蹲在旋耕机刚驶过的地块旁,用手扒开土层仔细检查。“埋深要达标,草和泥土的混合要均匀。”李年正抓起一块泥土边展示边说,水分不足时要及时灌点跑马水,促进分解。
“在湿度和温度合适的情况下,30天左右秸秆就能腐熟,不仅是上好的有机肥,还能有效抑制下茬杂草,减少病虫害越冬。”李年正说。
秸秆还田的好处,钟名深有体会:“以前处理秸秆费时费力,现在通过粉碎还田,一举多得。”他说,秸秆还田,一亩地相当于增施了10公斤至15公斤的氮肥,秸秆富含钾和有机质,土壤明显变松软了。据钟名估算,通过秸秆还田提升肥力,每亩可增收上百元。去年,他实施秸秆还田后,每亩田比往年少施了两成化肥,但水稻长势反而更好。
农机“吞”草还田,农民饱尝甜头,路口镇全力推进这场“绿色革命”。目前,该镇90%以上的秸秆通过机械就地粉碎还田,剩余少部分秸秆通过收储,加工成饲料和有机肥,将秸秆“吃干榨净”。
近年来,长沙县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低茬收割技术,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服务体系,目前全县有秸秆还田经营主体155个,年秸秆综合利用量超33万吨。
标题:【秸秆新生记】农机“吃”秸秆,土地喜“加餐”——长沙县路口镇秸秆还田现场见闻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7/08/99571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