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信
  • 视频号
  • 抖音
首页 社会 正文

楼下解忧铺丨垃圾变宝藏?分类有“智慧”——东方名苑小区垃圾分类样本深度解码

2025-07-08 07:51 来源:湘潭在线作者:吴珊 赵如晔 杨灿编辑:罗斌

新湘潭客户端

600-xxt2025-07-08~1|垃圾分类达人左蔚(右一)在教物业管理人员如何精准分类。(本报记者 吴珊 摄)644c.jpg

垃圾分类达人左蔚(右一)在教物业管理人员如何精准分类。(全媒体记者 吴珊 摄)

“楼下解忧铺”系列报道⑤

垃圾变宝藏?分类有“智慧”

——东方名苑小区垃圾分类样本深度解码

全媒体记者 吴珊 实习生 赵如晔 通讯员 杨灿

“垃圾分类是新时尚,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岳塘区东方名苑小区,这一理念正转化为生动实践——在这个容纳2800户居民的市级示范小区,一场持续4年的“垃圾革命”正悄然重塑着社区生态,垃圾分类准确率从28%跃升至92%,日均减量1.2吨,交出亮眼答卷。依托“物业主导+党员示范+科技赋能+居民自治”的立体路径,东方名苑小区以红色力量激活末梢,用智慧手段化解难题,将分类亭变为“绿色客厅”,让“新时尚”落地生根,“错位资源”重焕新生,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样本。

记者调查: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力度不够

当前,湘潭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正处于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尽管政策引导不断深入和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分类准确率不高、习惯养成难、末端处理与前端分类衔接不畅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例如,在部分非示范小区,居民分类意识薄弱,混投混运现象依然常见。有居民反映,即便在家中进行了初步分类,但看到清运车辆将不同垃圾桶的垃圾倒入同一车斗,挫伤了分类积极性,形成“前端分、后端混”的困局。

设施短板同样存在:一些老旧小区受限于空间和资金,分类投放点设置不足或布局不合理,导致居民投放不便;部分区域垃圾桶标识不清或破损,厨余垃圾破袋装置缺失,增加了分类投放的难度和抵触情绪。

红色引擎:党员先锋筑起分类“微堡垒”

清晨7点,晨光初现。岳塘区东方名苑小区臻嘉园13栋单元楼前,76岁的退休党员胡韵兰已佩戴好红袖章,手持垃圾夹静候在分类亭旁。她目光如炬,精准判断着每袋垃圾的归属。在东方名苑,“红色力量”是撬动分类习惯的第一杠杆。20余名像胡韵兰这样的“党员桶边督导员”,构筑起最前沿的“微堡垒”。

从社区培训弄懂“四分类”,到躬身实践,胡韵兰的督导之路充满挑战。2020年推行伊始,垃圾乱扔时有发生。“一次,小伙子随手扔外卖盒,我喊住他,当面夹出重新分类。那股味儿,忘不了。”胡韵兰用一次次身体力行,耐心纠正居民的投放习惯。对不文明现象,她拍照发业主群提醒,呼吁共护家园。

她的热情更延伸至桶边之外:在社区图书室,她精心分类居民捐赠的旧书、玩具,回赠分类垃圾袋和绿萝给热心业主。“做好分类,是对保洁的尊重,更是对自身环境的珍视。”她常这样提醒。

居民李女士的心声代表了许多人:“老党员天天守着桶,自己哪好意思乱丢?”这转变源于小区所属云峰社区创新的“三长四员”模式(片长、组长、邻长兼任宣传员、指导员、监督员、联络员),631名党员骨干精准嵌入9个网格,让红色力量渗透治理末梢。

党员不仅是监督者,更是创新火种。越剧音乐快板《垃圾分类政策好》以寓教于乐讲述分类益处;党员牵头组建的“妈妈监督团”,将分类成效纳入“好家风”星级评比,推动小区分类准确率提升47个百分点。

物业攻坚:从设施升级到机制破冰

走进东方名苑物业办公室,墙上悬挂的《生活垃圾分类实施作战图》格外醒目,每日数据动态更新。物业经理左蔚点开手机上的“云峰分类”小程序,后台数据一目了然:厨余垃圾纯净度达92%,可回收物分拣效率提升60%。这背后是一套被称为“三色预警机制”的创新管理法——绿色达标、黄色约谈、红色挂牌整改,如同给垃圾分类装上了实时监测仪。同时,针对大件垃圾“堆放难、清运慢”的顽疾,物业自筹资金设立智能化暂存点,开发预约回收系统,实现家具、家电“一键呼叫”专业清运。在臻嘉园片区,物业还推动建立全省首个“物业-社区-城管”三方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定期“坐诊”,合力解决设施维护、混装混运等痛点难点。

“红色物业”助力物业行业发展成效显著。住建部公布的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达人”名单,湘潭东方名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左蔚获得荣誉,是湖南省唯一一个获得荣誉的物业从业人员;东方名苑臻嘉园小区获评住建部“加强物业管理共建美好家园典型案例”,全省仅3个小区。

智慧赋能:多彩宣教分类新生态

每个月,云峰社区都会定期在东方名苑开展“潭分类·心相莲”生活垃圾分类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主题活动,进行知识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小游戏,增强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这种沉浸式教育,比干巴巴说教有效十倍!”社区负责垃圾分类的专干肖乐介绍,垃圾分类活动的参与率达73%,青少年分类知晓率飙升至98%。

科技赋能的触角延伸至管理的每个角落。第三方机构投放的“分类积分区块链系统”,将居民每一次正确投放转化为可追溯的“碳币”,累计兑换绿植、家政服务等超1200人次,让绿色行为有了看得见的回报。

“垃圾分类不是简单的举手之劳,而是关乎城市文明的精神修行。”正如志愿者胡韵兰所言,当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监控工具,而成为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桥梁,当分类亭从小区基础设施,升华为居民共建的“绿色客厅”,垃圾才真正完成了从环境负担到新兴资源的蜕变。

记者手记:

分类亭里的治理大文章

垃圾虽小,窥见治理。东方名苑小区的“垃圾革命”,远非简单的环境整治,而是一场关于城市精细化治理、现代公民培育和资源永续发展的深刻实践。其样本价值,正在于它戳中了当前许多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痛点”与“堵点”,并以务实创新给出了破题之钥。

垃圾分类,表面是处理废弃物,内核是重塑人与环境、人与社区、人与规则的关系。它考验着一座城市“绣花功夫”般的治理能力,检验着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水平。东方名苑的实践有力证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制度固本、科技提效、文化润心、市场活源多管齐下,把“关键小事”当作“民生大事”来办,再顽固的“习惯壁垒”也能被撬动,再棘手的“城市病”也能找到治理良方。

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注脚。让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为“好习惯”,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答题,更是民心所向的治理之道。

标题:楼下解忧铺丨垃圾变宝藏?分类有“智慧”——东方名苑小区垃圾分类样本深度解码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7/08/99571006.html

专题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