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垃圾分类“玩”出全民新风尚
新湘潭客户端
废电池换肥皂、萌娃当“老师”、达人赛创意——
湘潭垃圾分类“玩”出全民新风尚
全媒体记者 吴珊 通讯员 杨灿
垃圾分类,在湘潭正变得“接地气”又“有新意”。2025年上半年,从幼儿园娃娃的环保绘本,到社区里拿废电池换肥皂的热闹场面,再到创意达人们比拼的“金点子”大赛……湘潭用一场场“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悄然绘就绿色生活的新图景。政府搭台、社会唱戏、市民受益的“湘潭模式”,让垃圾分类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融入日常的新风尚。
制度“导航”:从“摸着石头”到“精准发力”
年初,湘潭市就给全年垃圾分类工作定好了“路线图”。《宣传工作计划》和即将出台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各方责任和目标。关键的是,湘潭学会了“抬头看路”和“低头拉车”的结合。
“抬头看路”学先进。4月,市城管执法局专门组队跑到常德“取经”,重点学习人家园林修剪下来的枝叶(绿废)怎么变废为宝。这不,常德的“妙招”正被琢磨着如何在湘潭落地生根。
“低头拉车”补短板。去年国家考评湘潭得了65.3分,虽然完成了“提档”目标,但问题也不少。现在,市里正紧锣密鼓地梳理问题清单,起草解决方案,还准备请市领导亲自挂帅开专题会,就是要实打实地解决问题,让垃圾分类跑得更稳更快。
宣教“育苗”:小手拉大手,知识进万家
想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光靠喊口号可不行。湘潭的办法是:从娃娃抓起,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知识“活”起来。
萌娃当上“小老师”。6月5日,市城管执法局给市机关一幼、二幼的小朋友们送去了400本特别定制的垃圾分类绘本。这些绘本画得好看又易懂,讲的是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的故事。幼儿园老师们立刻把它们变成了环保课教材。想象一下,700多个小朋友回家当起了“小老师”,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怎么分类,这“小手拉大手”的效应,可比单纯发传单强多了!
志愿红点亮社区街巷。雨湖公园门口、工会驿站里、乐塘社区的商铺超市中……随处可见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身影。他们不搞“填鸭式”宣传,而是玩起了垃圾分类小游戏,拿着图文并茂的手册耐心讲解。上半年,这样的市级大型活动搞了4次,区级活动30多次,5万多人次的志愿者参与其中,把宣传资料送到了近19万户居民家中。宣传,真正走到了市民身边。
激励“惠民”:废品变积分,实惠看得见
垃圾分类好不好,关键看大家愿不愿意动手分。环卫部门想了个“金点子”:让有害垃圾“值钱”!
“潭分类·心相莲”,废电池换肥皂:“家里的过期药、废电池、旧灯管别乱扔,拿到兑换点来换生活用品!”今年3月18日,双马街道尚东区的惠民便民服务中心人头攒动。由市城管执法局联合商务局、供销社推出的“有害垃圾兑换”试点活动在这里首秀。居民们拎着积攒的有害垃圾来,登记后就能拿到积分卡,转头就能在指定点换到肥皂、纸巾等日用品。这招“变废为宝”加“真金白银”的实惠,瞬间点燃了大家的热情。一季度和二季度的活动日,就回收了120多公斤有害垃圾!活动名字“潭分类·心相莲”也透着温馨,寓意大家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这种“分类-回收-惠民”的闭环,让环保变得触手可及。
创意“赋能”:高手在民间,“金点子”频闪
垃圾分类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创意活。我们深谙此道,搭起舞台,邀请市民当主角。
创新创意大赛“火出圈”。今年,一场聚焦垃圾分类的“金点子”大赛在湘潭热力启动。大赛号召一发出,各路“民间高手”纷纷响应——有分享分类妙招的“分类达人”,有探索社区好做法的“创新案例”,有用废弃物制作精美手工艺品的巧手达人,有随手拍下分类瞬间的摄影爱好者,还有创作宣传歌曲、漫画的文艺爱好者……短短时间,就征集到近200件充满巧思的作品!这场由市里精心组织、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大赛,不仅挖掘了社会智慧,更让“垃圾分类”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时尚话题。最终,44件“优等生”作品脱颖而出,将代表湘潭冲击省级大赛。这场大赛,赛出了水平,更赛出了湘潭市民参与环保的热情与创造力。
宣传周“百花齐放”。5月,配合全国垃圾分类宣传周,湘潭也同步“动”了起来。湘乡市博物馆、图书馆结合自身特色,推出“分类齐参与,低碳新时尚”主题活动,让参观者在文化熏陶中学习分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志愿者们走进社区商铺,面对面讲解;市城管执法局组织年轻人走进垃圾分类体验馆,在沉浸式互动中解锁分类“密码”……形式多样,只为一个目标:让分类意识深入人心。
未来“可期”:锚定新目标,再绘新画卷
上半年打下的良好基础,为下半年的冲刺积蓄了力量。湘潭的目光,已投向更远方:针对国家考评反馈的问题,已经召开的副市长级专题会议将开出“药方”,力求精准发力,补短板、强弱项。
《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即将正式印发,它将如同一份详细的“施工图”,指导各县市区把垃圾分类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全市工作提质增效。
“宣传周”“有害垃圾兑换”“创新大赛”这些已经叫响的品牌活动,将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精彩、更贴近百姓。同时,积极落实全国现场会精神,探索符合湘潭实际的分类模式,特别是推动可回收物回收网络与环卫清运网络“两网融合”,让资源循环利用更顺畅。
在湘潭,垃圾分类已不再是冷冰冰的“任务清单”。它是幼儿园里稚嫩童声念诵的环保歌谣,是社区广场上用废电池换来肥皂时绽放的笑脸,是创意达人手中变废为宝的奇思妙想,更是无数志愿者穿梭街巷传递的绿色信念。当制度设计更精准、宣传教育更走心、激励机制更实在、社会参与更广泛,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便真正汇入了城市治理与市民生活的暖流,成为建设“美丽湘潭”最生动的绿色注脚。未来,这幅绿色画卷,值得期待。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7/07/99570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