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市:文明星火燎原城乡沃土
新湘潭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 吴新春 通讯员 庞新梅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文明如火,势成燎原。近日,韶山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银田村、韶山村、韶阳村、石屏村4个村新晋“全国文明村镇”。至此,这座红色之城实现“国字级荣誉”全覆盖,全国文明村占比达15%,从“一城文明”迈向“全域文明”,从湖南首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跃升为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新标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图景,在韶山市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徐徐铺展。
文明铸魂:红色基因激活城乡文明“动力源”
韶山之魂,深植于红色基因的“根”与“脉”。24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个乡镇和38个行政村(社区)星罗棋布,72处红色遗迹散落城乡——从毛泽东同志故居、纪念馆、广场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革命先辈的足迹,这座城市堪称一座大型红色文化资源陈列馆。
2023年以来,以“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为龙头,韶山市整合红色资源,开设“毛泽东与反腐倡廉”“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历史陈列”等专题展览,研发红色培训课程347堂,创新推出“电影党史课”“音乐思政课”,生动讲好毛泽东故事、韶山英烈故事和新时代奋斗故事,推动“红色基因”向“文明基因”转化。
在韶山村,百年桂花树下的“屋场夜话”已成为传承红色家风的“文化课堂”:村民将《韶山毛氏家训》《韶山村规民约》编成快板,在“孩儿立志出乡关”的吟诵中,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中,让“忠诚、担当、奉献”的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在银田村,“水利文明长廊”依托韶山灌区而建,既是“十万愚公战山河”奋斗史诗的立体画卷,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当代注脚——村民既是“护水员”,巡渠护绿;又是“讲解员”,向游客讲述“一渠清水润三湘”的壮阔历史。
在石屏村,非遗山歌与移风易俗融合成新风尚。村民将“厚养薄葬”“婚事新办”等内容编入山歌,在田间地头、节庆活动上传唱。村文明实践站副站长蒋海燕说:“过去唱的是‘情歌’,现在唱的是‘新风’,歌词一变,乡风就变!”这种“乡音传党音”的方式,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
城乡共融:文明星火点亮全域“同心圆”
2017年首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后,韶山便布局“全域文明、全员文明”。2021年,中央文明办提出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韶山市以“城乡文明一盘棋”为理念,构建“资源互通、人才互流、产业互促”的融合机制。
其一,资源下沉“精准滴灌”。通过全国试点,创新打造融合各部门资源的文明实践“三堂三场”——从“思想学堂、法治讲堂、便民大堂”到“兴旺农场、欢乐广场、美丽屋场”,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例如,将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嵌入村部,建设“24小时图书馆”“非遗工坊”,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圈”。
其二,人才互通“双向赋能”。实施“映山红人才工程”“城乡人才挂职计划”,选派机关干部下村任“乡村振兴一支书”兼任“文明指导员”,邀请农村能人进城开“文明课堂”。
像退伍军人、人大代表颜昌为,既是银田村的“实干专家”,又是文明实践的“文明讲师”,其总结的“1410村务监督工作模式”成为社会治理经验典范。
其三,产业联动“以文兴业”。将红色旅游与文明创建深度绑定,推出“文明示范户”挂牌经营制度。在韶山村,“党员示范户”成为农家乐招牌,“诚信商户”更受游客青睐,文明示范户年均增收超30%。数据显示,韶山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7年的1.56:1缩小至2024年的1.38:1,文明创建的“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在韶山,文明创建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
石屏村“红旗”志愿服务队由115名村民组成,既是环境监督员又是矛盾调解员,年均服务群众超3000人次,被誉为“乡村文明的守护者”。黄田村“湘妹子能量家园文明积分”将村民的文明行为量化为积分,可兑换米面粮油或“文明户”牌匾,参与率达98%,形成“人人争当模范、户户崇尚文明”的氛围。“过去做好事是‘无名英雄’,现在做好事能得实惠,大家劲头更足了!”村民感慨。
全域提升:文明新风绘就城乡“新画卷”
韶山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全域文明创建,实现从“盆景”到“风景”的蝶变。
基础设施方面,城乡公交一体化覆盖率100%,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路灯安装率均达100%,“村村通公交、路路有路灯”成为现实;公共服务方面,城乡教育、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率100%,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100%,“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照进现实;生态环境方面,森林覆盖率56.2%,生态绿化率96%,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调查显示,韶山市城乡居民文明素养测评得分92.3分,群众对文明创建的满意度达98.2%,实现“颜值”与“气质”双提升。
在韶阳村,“共建共治共享”模式让这个省级贫困村蜕变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村民在主干道、文化墙、村委会设置文明新风公益广告,开展“道德模范户”“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通过“赛马机制”让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落在哪”由群众比选确定,形成“美丽家园人人创、人居环境人人管、文明新风人人赞”的场景。村民的幸福指数在家门口不断“升级”。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从韶山冲的“文明火种”到全域城乡的“文明星河”,这座红色之城用十年蝶变诠释“统筹城乡、全域创建”的深刻内涵。
有三句话可以揭秘韶山市文明城市“三连冠”的秘诀:红色基因是“文明之根”,城乡融合是“文明之桥”,群众主体是“文明之本”。面向未来,韶山市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红色文化为魂、以文明创建为基、以人民幸福为本,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同频共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持久、更深沉、更磅礴的“文明动能”。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7/04/99570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