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信
  • 视频号
  • 抖音

沉默的洛口

2025-07-03 17:59 来源:湘潭在线编辑:罗丹

新湘潭客户端

图片

洛口古镇与远处高楼林立的城市。(贺文杰 摄)

文/唐徽

此刻我站在洛口,浮想联翩。

这个地方,就是涓水汇注湘江的入口,就是唐代湘潭县的县治所在地。

涓水又名洛水。涓水还叫易俗河。易俗河镇也因此得名。

涓水的源头在哪里?双峰县。

在双峰县,涓水有两个源头——南源在九峰山,北源在黄巢山。九峰山下出了两个名人:一个曾国藩,一个罗泽南,都是湘军的创始人物,一个叫“湘军之父”,一个叫“湘军之母”,都是理学的大儒。黄巢山,看来黄巢起义军来过这里。黄巢其实也是个文人,屡试不中便起义。

涓水流经三个县:双峰县、衡山县、湘潭县。其中干流最长的在湘潭县。这里又出了个大名人:齐白石。

图片

这里曾是古镇中心,一只黑猫在大摇大摆地溜达。(记者 李新辉 摄)

与它邻近的另一条河流涟水相比,涓水似乎更近文一些,更泥土一些。涓水两边矿产资源不多,主要生产稻米、湘莲。所以这条河流几乎没有大的城市,只有以农业为主的城镇。

涓水汇入湘江,两水交融处,浪花低语,水色明暗交织——这里不仅是地理的渡口,更是时间精心雕琢的钥匙孔,转动间开启两千余年的壮阔长卷。正泰码头、过山码头、肖祠巷、仁和街、萧家祠堂等历史遗迹就是见证。

图片

一辆小车在正泰码头驶过,码头石级上再也见不到争相上下的挑担客。(记者 方阳 摄 资料图)

这么一个破旧不堪、形同废墟的地方,怎么也难联想到,唐天宝八年,官方会将它设置为湘潭县的县治,让居民每年经历一两次洪涝灾害的折腾。

肥沃的岸边,黝黑的石块,“咸通三年”的凿痕幽深如墨。那是大唐余晖斜照县衙檐角的印记。舟楫穿梭,官民船只在此停泊起航,洛口吞吐着水运时代的晨昏。然而历史之河悄然改道,宋代县治顺流而下迁往城正街,洛口治所的荣光如潮退去。商脉却在易俗河镇蓬勃新生——明正德皇帝南巡的灯火曾照亮码头,粮船鳞次栉比,湘莲与稻米堆积如山,米市的喧嚣成为洛口另一重强劲的心跳。

图片

曾经的洛口老街百货店(记者 罗韬 摄 资料图)

洛口处的湘江,时光骤然深邃。浊浪翻涌处,仿佛可见两千年前战帆蔽空。秦始皇五十万南征大军溯江而上,艨艟战舰在此破浪前行。洛口的江水,托起大秦帝国铁蹄南下的烟尘,也沉淀了士卒回望北方的乡愁。

历史不断地重复,硝烟从未真正散去。洛口向下的正前方,洛口至窑湾的宽阔江面,就是当年湘军与太平军水战的战场。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掠夺而来的大小辎重船只蔽江而下,与从下游冲上来的湘军战船混战。相互火攻,惨烈的一幕,“湘波为之鼎沸”,市总三分之一化为灰烬,近代中国历史“最后的一场赤壁之战”在此落幕。洛口的波涛,亲历了决定大清王朝命运的搏杀。

洛口,隔着湘江,对岸就是湘钢。对面那个大湾,抗战时期曾有一个民国政府最大的中央工业区。可惜的是长沙大火的惊骇,使中央工业区的企业全部南迁。新中国成立后,湘钢、湘电机在原来的废墟上得以重建。今天,熔炉的光焰刺破天际,与江上渔火交相辉映,铁水奔涌应和着千年不息的涛声。这钢铁的律动,与下游窑湾斑驳的石阶、城正街的市声遥相呼应,它们与洛口,共同串起“金湘潭”商贸长链上的明珠。而江岸新筑的防洪堤(湘江风光带)如铁臂长揽,揽住千年渡口。古樟浓荫下,老者凝望江轮更迭:昔日运粮的乌篷帆影,已化作千吨钢驳破浪而行。

微信图片_20250627101259.jpg

下摄司大桥全景图。

再向上游看,那里就是刚建成通车的湘江下摄司大桥,它将易俗河镇与湘潭市的主城区岳塘区连接在一起。下摄司大桥的南入口就延伸到了洛口老街。洛口将被打造成为湘潭县城的主要商业核心区,在保护与重建的原则下,洛口将再现盛唐的繁华。

暮霭升起,洛口静卧于时光之湾。当新世纪的航船犁开历史的波光,沉默的洛口并不在乎人们是否记起,它只管寂寂地守望者千年不变的地理形胜。此刻,江心一轮明月,静静地浮映在波涛之上。

作者简介

唐徽 ,武汉大学毕业,湘潭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四级调研员,湘潭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天下湘军》《湘军教父》《湘军地理》《湘乡曾国藩》《湘潭历史上的清官廉吏》《湘潭抗战历史图志》《百年湘潭》等,其中《天下湘军》获2004年全国社会科学类年度十大畅销图书,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推荐为省部级在职领导资政书目。

标题:沉默的洛口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7/03/99570719.html

专题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