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信
  • 视频号
  • 抖音

石磨上的童年记忆

2025-07-02 17:53 来源:湘潭在线作者:胡红章编辑:罗丹

新湘潭客户端

图片

资料图(来源:AI制图)

文/胡红章

父母都是警察,工作忙碌。于是童年的我被送到老家花石,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时光。直至今日,很多记忆仍如雨后被薄雾遮掩的山峦,时而模糊,时而清晰。

冬日清晨,菜地里的菜叶还被白霜点缀着,我便跟着舅爷爷钻进灶房后的豆腐坊。柴门吱呀推开时,冷气裹着豆香扑面而来——那是浸泡一夜的黄豆在陶缸里舒展身躯,蒸腾的水汽里浮沉着密密麻麻的一层金黄。

舅爷爷的豆腐坊是座流动的时光博物馆。褪色的土墙上挂着枣木模具,角落里立着两扇磨盘,石纹里经年嵌着豆渣。舅爷爷瘦削的手掌捧起黄豆,对着天光细细筛拣。瘪豆被丢进进竹篾筐,剩下的圆润豆粒在粗瓷盆里堆成小山。

第一道工序是“醒豆”。陶缸里的黄豆被山泉水浸润,水面浮起细密的气泡,仿佛无数微张的唇在啜饮时光。舅爷爷用木勺搅动豆粒,浸泡整夜的黄豆吸饱了水,指尖轻掐便绽开乳白的豆汁,空气里漫开清新的黄豆香。

图片

资料图(来源:AI制图)

磨浆是场神圣的仪式。舅爷爷教我将豆粒舀进磨眼,石磨便发出低沉的嗡鸣。他长年累月弓着脊背推磨,脚步在青石板上碾出半寸深的凹痕。豆汁顺着磨缝蜿蜒而下,在陶盆里积成月白色的溪流。我踮脚看那乳浆在晨光中流动,恍惚间觉得这石磨碾碎的不是黄豆,而是那琥珀状的漫长光阴。

滤浆的纱布兜着第一缕晨曦。木架上的十字架悬着粗布,舅爷爷舀起豆汁缓缓倾倒,乳白瀑布坠入布兜,豆渣便如染黄的雪片层层堆积。他布满裂口的手掌攥住布角上下摇晃,豆汁顺着木架滴落时,灶膛里的柴火正噼啪炸开火星,将我们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土墙上。

点卤是最惊心动魄的时刻。陶缸里的豆浆滚着细泡,舅爷爷舀起半瓢卤水,手腕轻抖。卤水入浆,乳白的液体不知不觉凝固起来,空气里弥漫着豆花特有的馋人的香。他眯眼盯着逐渐成形的豆腐脑,仿佛在端详襁褓中的婴孩:“点老了,豆腐就老了;点急了,心就散了。”这个时候,往往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候,舅爷爷每每会舀起尚未完全成型的豆腐脑,放进一个粗瓷碗中,再放入一点红糖,这便是我最爱的“红糖豆花”了。

图片

资料图

压制成型时,豆腐在重压下沉默了。纱布裹着豆花铺进木匣,舅爷爷搬来磨盘压上,青石的重量让豆腐渗出最后一滴清泪。揭开纱布的瞬间,雪白的豆腐颤巍巍立着,表面沁着细密的水珠,像刚出浴的美人肌肤。灶膛余烬里埋着的红薯飘来焦香,舅爷爷掰开一块豆腐,咬下去的瞬间,豆香在齿间炸开,混着柴火气与记忆的温度。

舅爷爷做的豆腐有好几种,放在竹栅栏上熏拷的叫“腊干子”,卤制的叫“香干子”,油炸的叫“炸干子”。

如今超市的豆腐整齐码在冷柜里,却再难寻那带着柴火香与手温的滋味。高中的时候,我给班上同学出了一个谜题:中国原创的一种食物,现在全世界的餐桌上都能吃到,这种食物完全看不出原材料的模样,且在制作过程中经过了化学反应,我们学校的食堂里,每个星期至少会有一次吃到。几乎没有同学能猜出来,他们都被“化学反应”给疑惑住了,其实,所谓化学反应,就是“点卤”。

舅爷爷和他的石磨坊消失很多年了,但每逢冬雨敲窗,我仍能听见石磨的嗡鸣在耳畔回响——那是时光碾过豆粒的私语,是农耕文明留在舌尖的最后一滴菁华。

作者简介

胡红章,工作于湘潭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荣获公安部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及其他奖励多次, 2012年7月荣获联合国和平勋章,2013年荣膺湘潭市首届“十佳人民警察”。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湘潭市网络作家协会理事,市公安局文联理事兼文学分会会长,岳塘区作家协会理事等,曾刊发、播出各类文字作品逾500余万字。2013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40万字《蓝色贝雷帽——利比里亚维和日记》,系我国第一部日记体维和纪实。

标题:石磨上的童年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7/02/99570597.html

专题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