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丨这把火,一直在燃烧
新湘潭客户端
6月24日,一位平头中年人静立于修缮一新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内。他的眼光久久停留在馆中正在宣誓的塑像上,仿佛在寻找着什么……
“韶山五杰”后人参观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全媒体记者 方阳 摄)
他名叫钟大勇,是“韶山五杰”钟志申烈士的曾孙。100年前的6月一个夜晚,一束微光从毛泽东同志在韶山冲上屋场的阁楼处透出——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成立了。
事业之火:从“五杰”到“千帆竞发”
1925年6月,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毛泽东同志在韶山冲上屋场的阁楼里亲手创建了这个以“庞德甫”为代号的党支部——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一簇韶山农民运动的火苗由此诞生。
“阁楼建特支”场景还原。 (全媒体记者 罗韬 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创建时只有5人,人称“韶山五杰”。仅仅半年后,支部的党员就发展至110多人,特别支部也升级为中共韶山总支,领导韶山人民开展了声援五卅运动、平粜阻禁、镇压恶霸、争取教育权等一系列斗争。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形成了“农协会员漫山遍野,梭镖短棍一呼百应”的局面。正如“韶山五杰”中李耿侯烈士用生命诠释的那句话——“不能在这里等,干革命就要干”,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和“韶山五杰”为革命事业奋力拼搏的精神写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韶山村就涌现出“互助三人组”。他们带头兴修水利,成了当时农业合作化的典范。改革开放时期,“经商五闯将”不等不靠,打破“守土为本”观念,带领村民投身服务游客的新阵地,广大村民从此吃上了“旅游饭”。全村70%的村民参与旅游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红色文旅产业链。1996年,中共韶山支部升格为中共韶山村党总支,党员人数达到106人。就在次年,韶山村成为湖南首个“小康村”。
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全媒体记者 方阳 摄)
2011年,习近平同志来到韶山考察,殷切嘱托村民要“努力把毛主席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更是为韶山村事业发展添了一把火。10余年来,韶山村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敢想敢闯敢干,兴产业、优环境、奔共富,推动景区提质升级,打造“红绿融合”典范。
2024年,韶山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400多万元,是2011年的4.6倍。现在的韶山村,立足红色资源禀赋,推动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红色培训、红色文创和现代农业等业态深度融合、蓬勃发展。
韶山村的亮眼成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无论是韶山村原党总支书记毛雨时,还是他的接棒人、韶山村党委书记毛春山,在事业发展的最艰险处,总是冲在队伍最前头。在他们的感染下,党员带头创办农家乐,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植……群众纷纷称赞:“关键时刻,还是党员、干部能带头、顶得上!”
从开始到现在,从当年的腥风血雨走到今天的“新时代”,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点燃的事业之火一直在燃烧,而且越烧越旺。
民生之火:从“求解放”到“谋共富”
1928年,“韶山五杰”之一的钟志申烈士牺牲后,留下一封浸满鲜血的家书。他直言:“我牺牲生命,是为了寻找自由,为了全国人民求得解放。”
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已成为“我的韶山行”的一个重要研学点。 (全媒体记者 方阳 摄)
其实,打一开始,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就将“为人民求解放、谋福祉”作为其职责和使命。不论是开办农民夜校、组建秘密农协,还是成立“雪耻会”、开展“平粜阻禁”,支部始终把捍卫农民生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扎根于农民群众中,全面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支部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鱼水情深的历史。
进入新时代,韶山村党委更是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根本任务,将集体经济转化为民生福祉。村党委创办村级企业与合作社,联农带农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文创产品等,让家家户户住上楼房、开上小汽车,村民年人均收入也突破了4万元,90%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可以领取“阶梯递增”敬老钱;孩子考上大学,村里给予数千元奖励;村里为全体村民购买了农村居民医疗保险,为6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险,为育龄妇女购买湘女关爱险……不仅如此,村里还实现了垃圾分类付费制和家禽圈养全覆盖,农村改厕全部完成,黑臭水体全面清除,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村民的生活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韶山村修建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定期举办文艺演出、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尚,形成了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每天前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如今,韶山村有6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扎根网格,联系1355户村民和247家商户,将“有事找党员”从口号变成行动自觉;有12支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景区设立的“全国学雷锋示范点”,为游客提供免费茶水、旅游咨询、指路引导等服务。这种“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不正是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的生动传承吗?
为人民谋福祉,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点燃的民生之火越烧越暖,暖透人心。
作风之火:从“石洞眠”到“零容忍”
“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100年前的那个夏夜,在当年的小阁楼上,我党早期的这段入党誓词从“韶山五杰”的嘴里庄严诵出。
第一任支部书记毛福轩在大革命失败之后,过着“青草为席,石洞而眠”的艰苦生活,坚持党的地下斗争。面对敌人的屠刀,他毫不畏惧,坚贞不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和他的战友们始终作风如铁、信仰如炬。习近平同志在韶山视察时着重指出,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是中国农村最早创建的党支部之一,也是最坚强的党支部”。
“新时代”的韶山村党委继承并发扬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的优良作风。
党员志愿者为游客提供指路引导、旅游咨询等服务。(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他们将“党员亮牌示范”制度化,要求党员门店悬挂“共产党员示范经营户”招牌,公开承诺“不宰客、不欺诈”,形成“以党风带民风”的治理模式。毛家饭店汤瑞仁还将企业年利润的10%用于村公益事业,成为党员廉洁自律的典范。
他们延续毛泽东同志“不搞特殊化”的传统,建立“党员家庭责任清单”,要求党员带头遵守村规民约。毛雨时、毛春山两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都主动带头不在村集体项目中占股分红。
他们开展“三比三看”活动(比奉献、看担当;比服务、看口碑;比廉洁、看家风),评选“清风党员”,约谈作风问题党员。
他们建立“红色产业廉政防线”,将纪律建设嵌入产业发展中。“群众评议+纪委抽查+上级审计”三级监督体系构建起一个监督闭环,让哪怕再微小的贪污腐败行为都无所遁形……
作风之火越烧越红。近年来,随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不断深入,韶山村公款接待、用车和送礼等现象已经绝迹。2020年,一村民小组出纳擅自挪用公款被举报。村党委迅速行动,督促对方承认错误并在最短时间内全额归还款项、投案自首。
“要把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的作风之火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毛春山说。令人欣喜的是,从2024年起,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已正式列入“我的韶山行”中小学生红色研学路线,“希望通过这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的优良作风真正植入孩子们的内心深处。”毛春山说。
百年沧桑,初心未改。中共韶山特别支部——100年前的这一束微光,穿越浩瀚时空,划破漫漫长夜,重入世人眼帘。这一刻,人们仿佛猛然发现,原来毛泽东同志点燃的这把火一直在燃烧!从星星之火烧出燎原之势,烧得那么旺,那么暖,那么红……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韶山村正以“赶考”姿态书写新时代答卷:让精神的火种,永远照亮前行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7/01/99570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