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合力 精准救助惠民生——“莲心爱民”品牌绘就救助温暖底色
新湘潭客户端
党建引领聚合力 精准救助惠民生
——“莲心爱民”品牌绘就救助温暖底色
全媒体记者 吴珊 通讯员 赵蓉萍
自去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以来,湘潭市救助管理站紧紧围绕“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救急难”工作要求,着力打造“莲心爱民”党建品牌,通过党员月度结对帮扶、季度交流研讨、年度总结讲评的“三个一”工程提升党员队伍软实力,通过在党员群众中征集“金点子”,添置智能储物柜、健康体检机、救助专业用车、安检机等设施设备提升救助业务硬实力,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精准长效”的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安置与源头治理体系,用“民生温度”丈量“初心厚度”,为推进共同富裕筑牢“民生之基”。
织密返乡安置“连心网”
针对流浪乞讨人员“跨区域流动频、返乡安置难”的痛点,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坚持“支部统筹、党员带头、党群互动”工作模式,打造“应接尽接、应送尽送”的联动响应体系。一年来,救助管理站开展跨省接返行动25次,帮助2名长期滞留的流浪人员实现落户安置。
3年前,患有精神疾病的郭某因发病走失,被外地救助机构救助,救助期间因个人原因意外摔伤长期卧床治疗。郭某哥哥得知后情绪激动,索赔无果后置之不理。自去年下半年打造“莲心爱民”党建品牌后,湘潭市救助管理站主动对接了解情况,多次赶赴外地看望郭某,积极纾解家属的愤怒情绪,悉心讲解救助政策及流程,并提出客观合理的处置建议。面对安置机构、医疗费用、后续照料、家属维权等难题,该站启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前后召开6次协调安置会,协调区民政局将郭某纳入特困补助范畴,帮助郭某申请生活补贴、照料护理补贴,协调街道、社区做好安置后的补贴发放及回访事宜,协调市五医院开通绿色通道为郭某办理费用便捷结算、专业陪护。党员干部全程跟进帮扶,从医疗救治到安置后的生活照料无缝衔接,让郭某哥哥发自内心地感叹:“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哪里有党员,哪里的困难就可以解决。”
湘潭县籍63岁的老韩在湘潭市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下,结束了34年的漂泊生涯。1982年,老韩以知青身份返城工作,分配在湘潭市交通局港务处,成了一名装卸工。1985年,老韩在一群“坏朋友”的怂恿下,多次犯罪入狱。1990年,出狱后的老韩尽管年轻力壮却无一家单位敢聘用,他只能远赴云南谋生。在大理,老韩依旧找不到工作,最终还是走上了犯罪道路。等出狱时,老韩已经49岁,当时的他拿着释放证明书准备从大理回湘潭,重新办理户籍好好生活,结果在途中丢失了释放证明书和身上全部的路费。自此之后,没有身份证的老韩只能靠打零工、捡破烂谋生。2024年11月,他捡破烂时扭伤腰被大理市救助站收留。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得知老韩的情况后,组建寻亲小队实地走访调查、查询相关政策。经过与原户籍派出所、原单位负责人、监狱等部门多次核实联系,最终决定将老韩接回湘潭。2024年12月25日,老韩回到湘潭,次日他被安置进先锋乡敬老院。望着干净的房间,老韩眼中有了光。“一步错步步错,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的温暖与包容,我也想趁身体还能动,在公益岗位上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
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在实践中认识到,不能止于“送回家”,更要“扶上马”;不能满足于“解近忧”,更要“谋远虑”。该站依托“莲心爱民”党建品牌,探索打造“爱之屋”项目,全力推进源头治理工作,将源头治理从返乡流浪乞讨人员拓展至困境儿童,构建“生存—发展—安全”三重防护网,着力阻断困难代际传递。一年来,累计为511名困境儿童发放“爱心物资包”,打造23间“宝贝小屋”,帮助20名散居孤儿疏解心理问题、提供健康体检、解决视力问题等,建立“爱之屋”困境儿童档案200余册。
“小时候没人管我读书,现在党和政府不仅帮我孩子改造旧房,还让孩子上了兴趣班……”推开粉刷一新的房门,小新的母亲眼眶湿润。小新今年11岁,父亲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姐姐在读中学,一家四口靠低保和妈妈打零工维持生活。小新原本的房间狭小杂乱,墙壁长霉斑,生活环境差。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将其纳入“宝贝小屋”改造计划。如今,房间刷上了雪白的墙漆,崭新的儿童床一侧立着带收纳功能的大衣柜,另一侧配置了带抽屉的学习书桌。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映得整个“宝贝小屋”暖意融融。这间承载关爱的小屋,正改变这个家庭的生活轨迹。
10岁的小意来自雨湖区,他父亲病逝,母亲改嫁后突遭心梗离世,如今他随体弱多病的继父生活。课堂上,他常盯着窗外发呆,书包里始终放着母亲生前织的毛线手套,那是他唯一的情感寄托。湘潭市救助管理站立即上报建议将小意纳入“散居孤儿关爱项目”。该站不仅为小意安排了包含血常规、视力筛查以及肝脏B超等项目的健康体检,还联系心理咨询师开展“房树人”绘画治疗和心理疏导。小意的个人档案里详细记录着他的变化:从每月一次的心理疏导到不定期参与各类研学、团建活动,从抗拒交流到主动帮助同学。如今,他书包里的毛线手套已被画着笑脸的新笔袋取代。这个曾被厄运笼罩的孩子,正在多方关爱中重新点亮生活的希望。
绘就民生幸福“新图景”
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创新搭建“线上+线下”公益平台,以“微心愿”为纽带汇聚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救助网络,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困难群众的需求,线下联动爱心企业、志愿者团队等多元主体,将社会各界的爱心转化为精准救助的“活水”,让民生关怀精准落地。
湘乡籍返乡困难人员老胡曾在岳阳某工地从事钢筋工,工地老板口头约定日薪300元,却以施工方未结款为由拖欠上万元工资。在回访中,他道出“希望讨回血汗钱”的微心愿。该站第一时间通过线上公益平台发布需求,爱心律师24小时内认领帮扶,通过电话为老胡讲解相关法律知识,指导其收集考勤记录、工价聊天截图等证据,还提高了他的法律意识。与此同时,救助管理站对接劳动监察部门,了解详细的政策依据以及流程,并将资料打印成册,与爱心律师一同送至老胡手中,让老胡在权益保障中切实感受城市温度。
14岁的困境儿童小雨因父母病逝住在伯伯家,与伯伯、堂哥堂嫂共同生活。救助管理站通过“微心愿”平台为其募集了学习用品和衣物。今年4月,小雨因意外摔伤导致小腿骨折,曾通过“圆梦微心愿”帮扶过她的爱心人士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小雨家看望。“记得你说过你很爱打羽毛球,养好伤阿姨才能陪你一起打呀。”爱心人士轻拍小雨后背,递上专门选购的儿童钙片,“医生说这个有助于骨头恢复,你每天按时吃,阿姨以后有空就过来陪你聊天、打球。”小雨攥着钙片露出灿烂的笑容。这种“圆梦微心愿”的公益关怀,让困境儿童在生理康复外,更收获了情感慰藉。
标题:党建引领聚合力 精准救助惠民生——“莲心爱民”品牌绘就救助温暖底色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6/30/99570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