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城论道丨传承湖湘好家风 赋能建设新湘潭
新湘潭客户端
文/周爱华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系,承载着伦理规范、价值导向与文明薪火。湘潭,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与实践场,更是一座家风文化的“精神富矿”。从晚清名臣曾国藩“八本”“八宝”的传世家训,齐白石勤俭、精进的艺术大师风范,彭德怀元帅刚正无私的红色家风,到毛泽东主席“艰苦奋斗、心系人民”的革命家风,无不深刻烙印着地域精神特质,共同书写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文化基因。
步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湘潭新篇章的今天,面对社会深刻变革与精神文明建设新要求,系统挖掘、传承、活化这笔珍贵遗产,赋予其契合时代的新内涵、新表达、新功能,对于涵养社会文明、淳化道德风尚、凝聚奋进力量、筑牢现代化新湘潭的精神基石,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与现实紧迫性。
一、湘潭优良家风的丰富内涵与典范价值
湖湘家风非虚浮之谈,而是沉淀于家训文本、家族实践与文学书写中的精神瑰宝。其内核在湘潭历史人物的言传身教中尤为璀璨。
曾国藩家训集中体现在写给儿子们的家书中的“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家人谨记祖父提出的“八宝”(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体现“践行”“知行合一”的优良家风在家族传承。
齐白石印文“星塘白屋不出公卿”,“画不卖与官家”的告示,彰显清高气节;生活中简朴自持,反对浪费,是尊重劳动成果的初心的坚守。
毛泽东家风则闪耀着革命理想与人民情怀的光辉。他拒搞特殊化,鼓励儿子毛岸英参加“劳动大学”;严拒亲属请托,倡导艰苦奋斗;其家庭成为献身革命、廉洁奉公的红色典范。
彭德怀提出“近水楼台‘不’得月”,要求侄子彭启超“清正、廉洁、诚实”,将其军衔压低一级至中尉;秉承“不能去占公家点滴便宜”的严格原则,拒用公车办私事;不搞特权,严控亲属享受优先权,对待侄女彭钢的原则是“享受的第一,你在我这里永远排不上”。
二、优良家风对建设现代化新湘潭的多维赋能
湖湘优良家风绝非尘封的历史遗存,其蕴含的精神能量正可转化为驱动湘潭现代化建设的深层动力,在关键领域发挥“润物无声”的筑基作用。
滋养社会文明,凝聚向善合力。中央强调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而家风是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湘潭市通过举办“十佳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评选活动,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韶山村将“孝老敬老”“邻里互助”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此类实践证明,将家风资源嵌入网格化治理体系,能有效激发居民主体意识,提升自治效能,为乡村振兴与城市基层治理注入柔性支撑。将曾国藩家书中反复提及的“勤、敬、和”治家法宝纳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无形中消减了邻里纠纷,降低了治理成本。
培育时代新人,铸就精神薪火。依托革命先辈故居、烈士纪念馆、“家门口”的红色家风教育阵地,引导青年理解“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的深刻内涵,将个人成长融入湘潭“智造谷”建设蓝图。
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商业生态。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弟弟曾国荃“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道出了为官者需具备的沉稳品格与包容胸襟。这种传统家训启迪当代公职人员要修炼从容淡定的执政品格。彭德怀清正廉洁的风范,则为政务诚信建设树立了典范,提醒执政者要恪守底线、践行契约精神,以诚信文化滋养商业土壤,为长株潭都市圈在区域竞争中锻造独特的软实力优势。
概言之,家风建设绝非虚功,而是关乎湘潭社会活力、经济品格、治理效能与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投资。深挖这座精神富矿,方能为湘潭现代化建设筑牢最深沉、最持久的发展基石。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6/13/99569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