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湘潭丨增殖放流开出生态修复“良方”
新湘潭客户端
编者按:湘江流经湘潭市的近50公里河段系国家级野鲤种质资源保护区。为守护这一江碧水,遏制鱼类种群减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衰退等不良现象蔓延,湘潭市自2003年起持续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2020年启动“禁捕退捕”行动,构建起“禁渔、放流、科技、共治”四位一体的生态修复体系,成效十分明显。 今年,湘潭市以科学规划与创新实践为引领,开启了新一轮湘江生态保护行动,旨在为全国河湖生态资源修复治理提供“湘潭样本”。湘潭日报、湘潭在线、新湘潭客户端将以“湘江湘潭段生态保护行动”为主题,深入分析湘江湘潭段渔业资源的现状与挑战,总结护渔经验成果,提供渔业资源科普知识,展现湘潭以生态优先书写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湘江湘潭段生态保护行动”系列报道①
增殖放流开出生态修复“良方”
全媒体记者 黄武平 通讯员 刘骥德
6月初以来,市农业农村局下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牵头,持续开展湘江、涟水、涓水及水府庙水库违规垂钓等非法捕捞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市畜牧水产技术研究和推广中心则紧锣密鼓筹备增殖放流事宜,两部门通力合作、双管齐下,为“湘江湘潭段生态保护行动”注入新的活力、明确新的目标任务。
据悉,市本级计划最近在湘江湘潭段投放100万尾鱼苗,其中“四大家鱼”90万尾、细鳞鲴10万尾。此外,湘潭县、湘乡市、雨湖区、岳塘区也将同步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分别投放80万尾,全市合计投放420万尾鱼苗。
湘江、涟水、涓水的增殖放流活动始于2003年,并且“一江两水”从此有了休渔禁渔期。每年4月至6月是鱼类繁殖黄金期,一场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的护渔行动便准时开启。
翻开历史记录,这项休养生息举措的背后,承载着湘江沉重的生态记忆。湘江湘潭段曾拥有159种鱼类,鯮鱼、鲥鱼等珍稀鱼种点缀其间。但监测结果显示,最近十余年来鱼类种数明显减少,其中鲥鱼、岩原鲤等17种珍稀鱼类基本消失。即便是支撑起江中鱼类资源量55%的“四大家鱼”,其总量也仅存20世纪70年代的三分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鱼群整体呈现小型化、低龄化的脆弱趋势,这是湘江湘潭段暨全线生态系统退化的无声警示。
湘江湘潭段生态“伤痕”从何而来?
目前,湘潭上下游有9座大坝横亘于湘江干流,鱼类洄游通道受阻,生存空间变窄,产卵场地退化,鱼卵存活率下降。而沿岸工业废水与农田径流裹挟着富营养化物质甚至有毒物质汇入,导致湘江水体自净能力削弱,鱼类生存环境变差。还有电鱼、炸鱼、使用密眼渔网等人为伤害,巴西龟、鳄雀鳝等外来物种的入侵,都给湘江鱼类资源致命打击。
面对沉疴,湘潭市开出了“禁渔期”与“增殖放流”的组合药方。其中,持续20余载、投放总量突破两亿尾的增殖放流,正成为生态修复的关键实践。
科学选种是增殖放流的根基,湘潭市严格遵循“本土优先”原则,陆续投放“四大家鱼”、鲤、鲫、细鳞鲴等原生鱼类。去年,濒危鱼种中华倒刺鲃苗种首次放流湘江,为种群复苏点燃了星星之火。同时,尽量投放大规格鱼苗、铺设缓冲滑道、引入人工智能监测技术,为每一条小鱼的生命之旅系上了“安全带”,确保放流存活率90%以上。
坚持不懈地增殖放流与严管两岸生产生活污水排放,有效唤醒了湘江生机。同时,“水中清道夫”各司其职——鲢、鳙鱼成为抑制蓝藻的天然卫士,细鳞鲴则默默清理着江底淤积。它们尽力履行着清洁之责,促使江中藻类密度大幅下降,为提升鱼类资源种群数量贡献了巨大力量。近年来,一度消失的鳤鱼重现湘江湘潭段,中华倒刺鲃种群呈现复苏曙光,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成效。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每一次增殖放流,都是对过往伤痕的温柔修复,也是对未来生机的庄重承诺。增殖放流这剂“良方”的价值,远不止于亿万鱼苗归江的数字累积,更在于它重新缝合了“受伤”的生态纽带,唤起了人们对保护环境、保护湘江渔业资源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6/13/99568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