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龙舟
新湘潭客户端
资料图( 方阳 摄)
文/谢智
湘潭县端午节的习俗有挂菖蒲(菖蒲是一种外形像剑的水生植物。把菖蒲和艾叶一起悬挂在门口,用来驱邪)、熏艾叶、吃粽子、去岳母娘家拜节等,最难忘的是端午的龙舟。
临近端午,当“咚锵,咚锵”的锣鼓声传来时,细伢子早就没心思上课了。终于熬到端午放假的那一天,正是码头上划龙舟最热闹的时候。
一大早,盐埠码头老街新街的店铺都开门营业了。包子店云蒸雾绕,生意格外好。看船的乡亲们一大清早从十里八乡赶来,好多没来得及吃早饭,两毛钱一个的包子吃两个就能填饱肚子,还不耽误去码头上占个好位置。性子不急的老人就坐在米粉店里,慢悠悠地吃完一碗米粉或汤圆,再慢悠悠地抽一支“香零山”或者“火炬”牌香烟。饭铺、中药铺、杂货店、裁缝铺、邮政所里都坐满了人,只等码头的鞭炮声一响,他们便前呼后拥地去码头了。
划手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平均年龄三十岁左右,最小的十几岁,最大的五十几岁,皮肤都晒得黝黑黝黑的,胳膊上的肱二头肌鼓鼓的。二十几个划手里最重要的是头桡(坐在最前面划龙舟的划手)和鼓舱两个位置。头舱离水面最远,所以划手要完全弯下腰才能把桨片插进水里。头桡还要负责带桡子,也就是领桨,所以力气大、“桡子”划得最好的人,才能扒“头桡”。前后鼓舱呢,吃水最深,每一桨都是满桨,最费力气,是个苦力活。
传统龙舟除了有划手,还有舵手、鼓手、锣手、旗手和舀手。舵手必须熟悉“水路”,也就是水流的情况。鼓手和锣手要个子小,还要配合默契。
龙舟下水后,会先在河中间“试桡子”。跟不上节奏的、体力不济的,会马上换掉。老话说,“宁荒三年田,不输一年船”。各个村把输赢看得很重。比赛中乱了桡子或者偷懒会挨骂的。
正式比赛叫“赛水”。一局比赛叫“一口水”,一口水的距离大概三四百米。短距离“赛水”有点像热身赛的意思,真正有看头的还是“拖长水”。“拖长水”其实就是不限距离和时间的比赛,双方不停锣鼓不停桡,一直比到底。环绕河中间一个沙洲“拖长水”是我们当地的特色。一次“拖长水”短则一两千米,长则五六千米。据说有一年我们村和另一个村拉了九个半圈才决出胜负,赛程差不多一万米了。这场比赛成了几辈人的谈资。
河两岸的码头上、河堤上、房屋顶上都站满了人,就连河岸边的几颗老桑树上,也挂满了小孩。大人们戴着草帽,老人和妇女喜欢撑伞,新潮一点的小姑娘带着遮阳帽和墨镜,年轻人喜欢吊着膀子,小孩子在人群里窜来窜去。
“架场(开始的意思)哒,架场哒!”不知谁喊了一声,大家立马停下手中的事,站起来,伸长脖子,目光齐刷刷向河中间望去。看到本码头的船,人群里接二连三发出“哦嚯哦嚯”“扒哒扒哒”的加油声。这呼声随着船越来越近,会变得越来越大。要是看到本码头的船领先了,欢呼声、口哨声、鞭炮声混在一起,响彻天际。一些人在河堤上追着看,挥舞着衣服边跑边喊,一不小心摔到旁边的稻田里,马上又爬起来,顾不上满脸满嘴的泥巴,举着拖鞋继续跑,继续喊,那样子真是既滑稽又可爱。
一到划龙舟,河两岸的村子就成了“敌人”,即便是亲戚朋友,也水火不容。不碰面还好,碰了面一定要论论输赢,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大有要打一架的架势。不过五月初五一过去,一切又和好如初。若是哪个村赢了比赛,为表达胜利的喜庆,晚上还会在码头上唱花鼓、看电影、放礼花、点篝火、接火龙,场面也是热闹非凡。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儿时的童谣又在耳边萦绕,河里的锣鼓声似乎又清晰起来了。老铁们,该回家乡看船了。
标题:家乡的龙舟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5/26/99567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