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铸辉煌 建功新时代丨周彤:矢志新能源材料新探索
新湘潭客户端
周彤在指导技术人员开展新型电池材料实验。(全媒体记者 李新辉 摄)
全媒体记者 陈颖 见习记者 李泽兰
5月12日,在湘潭电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潭电化”)新能源材料研究院内,研发人员正在总工程师周彤指导下,开展一种新型电池材料的实验工作。从精确称量化学原料,到操作实验釜、反应炉完成关键合成,再到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检测分析,最后集体论证,每一步都严谨细致……
电池行业作为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双碳战略、护航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25年来,周彤致力于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及电化学储能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带领团队于2018年完成高性能电解二氧化锰国产替代,成功制出我国首吨技术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并实现成果产业化;创新研发出适配低温环境的动力电池材料,开辟了锰酸锂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新应用典范。
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到总工程师,2025年获得湖南省劳动模范称号,周彤创下了诸多佳绩。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坚守“三颗心”,即初心、匠心、仁心。
初心不渝
“科研工作者的价值,在于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朴实的话语里,凝聚的是以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的深厚感情。25载,从踏上技术研究的那一刻起,周彤始终怀揣着一颗初心,在科研报国的路上奋力前行。
电解二氧化锰是优良的电池去极化剂。时针转回至2015年,彼时,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电解二氧化锰生产长期被国外少数几家公司垄断,企业生产遭遇尴尬:一方面品质搞不上去,另一方面价格成本降不下来。技术“卡脖子”之痛,让当时负责技术研究的周彤暗下决心:“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和团队一起从零开始,边摸索边学习。没有可供借鉴的技术路线,没有生产设备,周彤就带着研发人员自己设计、制造。一个一个工艺点把控、完善,一个一个工艺参数推敲、优化,经过数百个日夜,他们创新探索出晶相电解调控技术和异质同晶包覆技术,大幅提升低品位矿石综合性能和利用率,成功解决高端电池依赖进口原料问题。2018年,周彤主导攻关的“高性能电解二氧化锰国产替代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制备出我国首吨技术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该产品性能远超国际同类竞品,标志着我国在高性能电解二氧化锰领域实现了从“进口依赖”到“自主研发”的根本性转变。
匠心筑梦
周彤没有自满,他把目光聚焦到了新的挑战:锂离子电池因低温性能不足,在北方严寒地区市场份额较低。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卷”声一片,竞争者众,打价格战,压力向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传导。如何从“卷”中突围?周彤敏锐地察觉到必须向“新”求变。研发与时下主流市场的磷酸铁锂产品形成差异化的产品,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经过潜心研究,他率先提出用锰酸锂低温放电性能好的优势解决锂离子电池在北方低温市场的问题,研发针对北方严寒地区市场的专款产品。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周彤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合力攻坚,筛选了上百种材料,先后攻克晶相界面调控技术、盾铠包覆技术,成功研发出适配低温环境的锰酸锂动力电池材料,开辟了锰酸锂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新应用典范。
周彤常说,做研究,碰到困难并不是坏事,关键要善于在困难中看到机遇。他先后深度参与国家863计划、中央预算内投资“创新链整合工程”以及湖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等项目,累计主持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成功转化技术成果18项。
面对这些荣誉,周彤腼腆地回答:“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仁心树人
新能源产业发展任重道远。周彤深知,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提高团队特别是青年人才的科研实践水平尤为重要。
徒弟王涛回忆起这样一个细节,在攻克动力型锰酸锂专用四氧化三锰研发项目时,他作为揭榜挂帅项目负责人,独挑大梁,倍感压力。一次,在研发材料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总是不稳定,这让王涛一度陷入迷茫。周彤察觉后主动开导王涛,放心大胆去做,在小节上要细心。从那之后,王涛穿梭在产线中琢磨每个工艺细节,最终发现是因操作不够规范影响产品质量。经过和项目组共同讨论制定统一的操作标准,成功解决了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这些年来,周彤言传身教,将自己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充分发挥技能专家“传帮带”作用,通过“理论培训+项目实战”,帮助青年人才在岗位上迅速成长。截至目前,培养技术骨干6人,高级工程师2名,为企业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团队”。
“科研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彤在科研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与坚守。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面向未来,周彤目光坚定地说:“作为科技工作者,我将面向国家需求,带领团队不断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开展新探索,在科研新赛道上继续前行。”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5/19/99566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