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丨湖南省委提出“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释放什么信号?
新湘潭客户端
初夏至,又到一年毕业季。最近,全国各地招聘会如火如荼,不少企业上演十八般武艺开启“抢人大战”。
然而,湘伴君观察到,学生抱怨“心动的offer太少”,企业吐槽毕业生“理论脱离实际”,就业市场人才与需求不匹配现象明显。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种供需错位背后,缺少的是实习实践之桥。
日前,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促进高校毕业生留湘来湘工作,提出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的部署要求,开发募集一批就业见习岗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
沈晓明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促进高校毕业生留湘来湘工作。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摄
这释放出鲜明的信号:湖南将以高质量实习实践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让更多人才在湖南施展抱负
大学生的实习之“困”,是多维度的社会问题,亟需系统性破解。
从企业维度看,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是导致学生实习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企业出于对成本和风险的考量,认为接收实习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培训,若实习生拿到实习证明就走人,不亚于“为他人做嫁衣”。
此外,一些中小微企业的实习生培养体系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实习生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和锻炼。早前,就有实习生在网上调侃称,实习就是“重生之我在厂里打杂”。
具体在高校层面,一些学校仍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育人理念不鲜明,缺乏与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开展学生实习实践深层次协同的热情。
还有部分高校存在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实习基地建设不规范、实习组织管理不到位、学生权益受损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比如,有些高校只是简单地将学生推荐到企业实习,对学生实习情况无跟踪、无反馈、无总结,“特种兵式实习”“镀金式实习”“盖章式实习”现象屡见不鲜。
学生的心态也是影响实习实践结果的重要因素。一些学生认为“找工作与实习没有关系”,只要拿到实习证明就万事大吉。还有的过于依赖导师的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目标不明晰,在选择实习岗位时盲目跟风,实习实践时要么“力不从心”,要么“心猿意马”。
大学生实习实践不到位,短期内影响的是个人就业。而在数字化转型、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人才供给端的结构性缺陷,可能会成为制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隐性瓶颈。
湖南大学举行2025届春季行业-专业精准对接系列供需洽谈会制造运输、电力热力类专场招聘会。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行 通讯员 余楚倩 摄
湖南的发展关键在人,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要锚定“三个高地”主攻方向持续用力,培育一批世界级的技术和品牌,集聚一批世界性的资源和人才。
省委将大学生回湘来湘工作置于重要位置,提出要“开发募集一批就业见习岗位”,就是为了实现人才价值与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让更多人才在湖南这片创新创业沃土上施展抱负,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为培育未来竞争力注入底气。
因地制宜架起人才输送链条
实习实践,是大学生与社会亲密接触的宝贵机会,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一直以来,教育行政部门高度关注大学生实习实践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早在2019年,教育部就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改进实习运行机制、优化实习过程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长沙县黄兴镇湖南农业大学长安基地,茶学专业学生在采茶,开展制茶生产实习。 熊赳 摄
在湘伴君看来,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要聚焦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凸显区域发展需求与学校专业育人特色。
作为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深圳、杭州等地高校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精准对接,形成了互相反馈、互为参照的人才培养生态。
比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腾讯共建高等工程师学院,打造特色人才培养“腾飞班”与“腾实班”;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腾讯联合开展全国职业院校数字化能力师资培训,举办“云开发”技能大赛。
去年6月,深圳大学首创高校“企业开放日”,101家企业应邀参观各学院特色实验室。数据显示,80%的深圳大学毕业生扎根深圳,除了校友创办的世界级领军企业引领我国互联网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每年孵化新增创业企业过百家。
深圳大学“企业开放日”。图源:深圳大学
在浙江提出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的背景下,杭州第一技师学院与数据智能服务企业瓴羊合作启动人工智能训练师“一试双证”试点工作。
学生参加完培训、通过试点企业的认证考试后,取得企业认证证书,同时可获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企业认证证书可以帮助学生优先上岗相关企业。
作为制造业大省,目前湖南培育了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5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前列。
长沙市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推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教学内容等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无缝衔接”,“订单化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既是破解就业难题的治本之策,更是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长远之计。
比如,长沙理工大学经管学院与芙蓉区人社局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从顶层设计层面确立“需求调研—岗位开发—实习实训—就业跟踪”的全周期合作机制。去年9月以来,已累计向中联重科等32家重点企业输送103名实习生,学生专业对口率达92%,企业留用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
2024年10月31日,长沙市芙蓉区“职业体验岗”校企协同育人签约仪式在长沙理工大学举办。
这些创新实践表明:精准高效的人才输送链条,架起的是学生职业价值能力的认同、企业技术迭代的动力和区域经济创新的活力。
可以预见,随着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日益完善,形成“实习—就业—创业—成才”的良性循环,定将不断夯实湖南产业发展的人才“底座”。
标题:湘伴丨湖南省委提出“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释放什么信号?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5/16/99566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