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伏良: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新湘潭客户端
张伏良十分珍惜政府提供的各种培训机会。图为他展示近年获得的培训证书。 (全媒体记者 王超 摄)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农民张伏良的创业故事
全媒体记者 王超
有人说,传统养殖业的“辉煌时代”正在过去,可有着“养鸡大王”之称的湘潭县石潭镇农民张伏良,依然心气儿不减。
这是他从事土鸡养殖的第8个年头。现在养殖规模已经达到6万只,年收入按纯利润算有30万元左右。近年,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纵深推进,张伏良依托“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享受了相关政策红利,获得了可观的收益。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乡村大有可为,在家门口也能用勤劳的双手干出一番事业。
张伏良的创业故事,值得想从事农业的人们细细品味。
日前,我们走进湘潭县福瑞家禽饲养专业合作社,嘹亮的鸡鸣声从不远处传来。放眼望去,一排排标准化鸡舍掩映在山林间,一只只江汉鸡在林中追逐觅食,好不快乐。这正是当地“养鸡大王”张伏良放养土鸡的天然鸡场。
一早,张伏良就来到鸡场,小心伺候着这些“山中宝贝”,不时和工人交流养殖、消杀技术问题。他告诉记者,鸡场刚出栏的57820只鸡,早早被预定一空,新一批鸡苗预计5月初进场。“我们得在鸡苗进场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张伏良说。
别看现在张伏良享有当地“养鸡大王”的称号,其实他也是“半路出家”。2017年,由于种种原因,张伏良结束了长达19年的生猪养殖事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悉有个叫“江汉鸡”的蛋肉兼用型鸡种,不但适应能力强、耐粗饲、肉质细嫩、产绿壳蛋,价格还比市场上的肉鸡高。
在养殖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张伏良,敏锐嗅到了商机。“养殖江汉鸡有市场,一是不管土鸡还是绿壳蛋,城里人都喜欢,价格还不低;二是家里养鸡场所不愁。此外,湘潭养江汉鸡的人屈指可数,有竞争优势。”张伏良分析。
他决定试一试。
头脑灵活、勤快又有干劲的张伏良,没有照搬前人的养殖模式。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他积极学习科学养殖技术、落实落细防疫措施,强化精细管理。很快,他的鸡场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养殖流程,产品质量和产量得到全面提升。
为适应新消费需求,他尝试“多条腿”走路:一方面和龙头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养殖业务;另一方面,采取“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模式,既满足自身个性化发展需求,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拓宽其增收渠道。
张伏良介绍,为保证鸡的品质,同时也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和信誉,自开始养鸡起,他就立下规矩:散养土鸡必须饲养10个月以上才能售出。
把鸡散养在空气清新、场地开阔的山地里,让它们享受足够舒适的自然环境。再加上科技特派员提供的技术指导和资源支持,张伏良养出来的鸡肉质鲜美、紧实且营养价值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我养的江汉鸡营养价值高、肉质好,价格也比传统品种高,目前的市场售价约每公斤50元,供不应求。”张伏良告诉记者。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张伏良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养殖规模也随之连年扩大。
张伏良今年58岁,中等身材,皮肤晒得黝黑,说起话来声音洪亮。在附近村民眼里,这个“养鸡大王”手脚勤快、干活老练、养鸡技术好,关键还是个热心肠。
近年来,张伏良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养殖户和困难群众增收致富。因帮扶成绩突出,他多次受到政府表彰。
在学中干、干中学,原本对养鸡一窍不通的张伏良,如今已经可以手把手教村民养鸡。而让乡亲们尝到科学养鸡的“甜头”,是张伏良的另一种成就感。
“村民养鸡遇到问题,都会主动来问我,只要我能解答,一定尽力相助。看到大家通过养鸡改善了生活、带来了更多收入,我感到由衷高兴,也更加相信选择这个行业是对的。”张伏良说。
当天,走在鸡场新修的水泥路上,张伏良精气神倍爽。他说,新来的科技特派员吴买生一到任,就全力争取政策,为他解决了“老大难”问题。
“你看,现在水泥路直接通到鸡舍门口,走起来方便多了,出入运输也不用愁了。”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条300米长、3米宽的水泥路,在阳光照耀下,犹如玉带向远方延伸。
这条路,对张伏良来说是产业路、致富路,更是一条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的幸福路。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5/16/99566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