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信
  • 视频号
  • 抖音

湘江风光带“亚克西”

2025-05-13 16:36 来源:湘潭在线作者:宋定一编辑:罗丹

新湘潭客户端

图片

资料图(来源:湘潭在线)

文/宋定一

湘江蜿蜒穿过湘潭,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与繁荣。它像一条银丝带,轻轻飘荡在城市的怀抱中。两岸风光带给它镶嵌了精致的花边,将莲城装扮得更加动人。站在这条河流的河西风光带,望着它缓缓流淌的碧波,仿佛能听见岁月的低语,感受到历史的脉动,亦忘不了当年洪水侵袭街道的情景。

我的青少年时光是在湘江河边度过的。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母亲的单位——湘潭县肉食水产公司蛋品仓库就坐落在雨湖区平政路河岸(即市临丰学校对面,原平政路街道办事处旧址)。当时,我们一家四口就挤住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内。1962年,一场特大洪水的侵袭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据历史资料记载:1962年7月14—16日,湘潭市连续三天遭受特大暴雨的袭击,湘江水位急剧上涨,到7月16日20时,湘潭站的水位已经高达44.69米。这一水位超过了当时的历史记录,它给湘潭市带来了严重的灾害,也给灾区人民群众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我清晰地记得,洪水来临,街道两边的房屋被淹二三米,平政路成为汪洋大海,马路上可行船。我们的住处被迫从一楼转移至二楼。那时雨湖公园下水与湘江相通,一遇洪水,河水上涨,雨湖内的水位亦上涨,湖园路被淹,公园亦逃脱不了洪水肆虐的厄运……

为了应对这场洪水,湘潭市委、市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组织抗洪抢险。然而,由于洪水来势汹汹,且持续时间长,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湘潭市仍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湘潭市开始修建湘江大堤。1985年,湘潭市区的城市防洪大堤(河西大堤)从石嘴脑到小东门,全长4.7公里,对防范洪水的侵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防洪堤线长、建设标准低、工程隐患多,洪灾依然对湘潭城市存在严重威胁。因此,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10月决定启动城市防洪工程全面加固、加宽、加高,达到彻底根除隐患、全面提高堤防建设标准和防洪抗灾能力的目的。从此,湘潭城内除窑湾街道外,地处河边的平政路、中山路长期被洪灾侵袭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2008年,市人民政府全面启动湘江风光带建设项目,提升湘江沿岸的景观品质,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集防洪、观赏休闲于一体,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河西风光带西起窑湾汽车站,东至铁路桥,南临湘江,北至滨江大道,全长约5.1公里,宽60—100米不等,由滨江大道、滨江绿化景观带以及堤外超河漫滩组成。滨江景观带总面积53.92公顷,其中堤内绿化景观带面积30.01公顷,堤外超河漫滩面积23.91公顷。

湘江,湖南的母亲河。湘江风光带湘潭段确实令人心驰神往。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交织,展现出多样化的魅力。作为城市的一条重要生态长廊,湘江风光带不仅是抵御洪水侵袭的“天然”屏障,也是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它成为莲城的一张亮丽名片。这里四季皆景。清晨的广场上,人们舞剑、健身,夏日里绿荫下纳凉,冬日里享受阳光的温暖,让人流连忘返。此外,这里还是文艺爱好者的天堂,亭廊中时常传来悦耳的歌声和琴声,与湘江的波涛共同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漫步湘江河西风光带,站在江边眺望远方,你会感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让人心生眷恋,惬意而多感。

作者简介

宋定一,笔名雨点、盖木,曾任中共雨湖区委副书记、区纪委书记、调研员。现任湖南省新君子·新乡贤讲师团成员、湘潭市老干部银发宣讲团成员、雨湖区中共党史联络组长。退休后,曾先后主编《中共雨湖区历史》《雨湖区志》《雨湖区委大事记》等计300万字,有文集《路在脚下》《袖手无言味最长》《心态的力量》《清心·一论》《“五进”报告集》先后问世。

标题:湘江风光带“亚克西”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5/13/99566385.html

专题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