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东山
新湘潭客户端
东山书院 (记者 罗韬 摄)
文/易绚梅
盛夏的下午,阳光明晃晃地洒落在“洋教室”的青砖墙上,我站在毛主席曾经读过书的教室里,看见自己二十年多前的影子正从青砖缝里映出。2002年,我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踩着书院的青石板路,抱着课本跑过回廊、穿过弄堂,每一步都像踩在时间的琴键上。2025年,书院左侧那栋教学楼已经成了草坪,天井洁白如雪的玉兰依然开着,石榴、腊梅不言不语,却如同老者,见证着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成长,荫庇后来者;也如同老友,等待着一个又一个学子的归来,成为倾听者。
作为扎根家乡工作、土生土长的湘乡人,我每年都要到东山学校很多次,或因公事开会,或带宾客参观,或陪同学叙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东山学校就像一册用岁月编织的线装书,读一千遍也不厌倦。每一次翻阅,都能让人心生敬畏,感受到文化的深邃与人文的灿烂。每一次重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这片土地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重(zhòng)读东山,是沉浸在这份历史的沉淀中,细细品味那些被岁月雕琢的痕迹,感受那份厚重与庄严。重(chóng)读东山,是带着新的视角和心境,去发现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细节,体会那些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新的生命力。
读你的历史厚重
面对徽派建筑的书院,正厅三进,东西各五斋,六十余间屋宇错落有致。门额上“东山书院”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由清末榜眼黄自元题写的馆阁体,历经风雨,依然熠熠生辉。左右两侧是高大的马头封火墙,屋顶上是寓意吉祥如意的宝葫芦和祥云吉兽,中间“岁寒三友”“三官赐福”“八仙过海”“童子观音”“一路连科”五幅彩塑,静静地诉说着书院的独特韵味,与书院共同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与文化的传承。
1895年,甲午战败的阴霾笼罩着华夏大地。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飞将军”刘锦棠率湘乡诸绅,怀着“教育救国”的宏愿,择地修建东山书院,湘乡首里三坊十五都不分贫富、捐钱捐书,照亮了无数学子的求学之路。此后,从东山精舍到东山书院,再到东山高等小学堂,校名虽历经更迭,但“奖掖人才”的初心始终未改。1958年,毛主席亲题“东山学校”,更为书院注入了深厚的红色基因,使其声名远播,成为湖湘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
光绪二十四年的砖木,至今仍在廊柱间吐纳呼吸;被学子们鞋底磨光的青石板路,反射的是历代堂长、校长、师长关切的目光。在这里,毛泽东、陈赓、谭政等老一辈革命家曾挥斥方遒,畅谈救国理想;萧三、易礼容等各界贤达曾潜心向学,探寻真理之光。在这里,历史不是僵死的标本,而是檐角铁马与当代学子的问答,叮叮当当,从戊戌年响到乙巳年。
读你的公诚勤俭
仰望正厅那方褪色的匾额,公字的一捺如戒尺般笔直,诚字的言旁尚带着砚台的气息,而勤俭二字,像是厨下老灶台的模样,蒸藜炊黍的烟火气凝成了匾上的金漆。斋舍里的木床仍在传唱当年的歌谣:半床明月半床书,一盏青灯照衣素。那些打着补丁的蓝布衫、那些传抄了七遍的讲义、那些分食半块糍粑的同窗,都在校训的影响下学会了担当,学会了奉献,更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光明。
遥想龚翼鹏(东山高等小学堂首任堂长)当年,积极响应“废科举、兴学校”“以曾涤生大人救国之志,治军、治家之法,以爱国志士为典范,定下校训公诚勤俭”。这校训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东山学子前行的道路。“公”是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诚”是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勤”是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俭”是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在这一校训的熏陶下,我们懂得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用实际行动诠释“公”的内涵,让“诚”实守信成为立身之本,将“勤”奋刻苦作为不竭动力,使“俭”的理念融入生活点滴。正是这样的校训精神,塑造了东山学子坚韧不拔的性格,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与自省,不断前行、不断成长。
读你的开放包容
走进毛泽东与东山学校陈列馆,西洋自鸣钟的齿轮与线装书的函套共处一室,几何原本的铜版画旁供着孔子像。这里的空气有种奇妙的调和,仿佛朱熹的语录与梁启超的维新演说同时在梁间缠绕。最动人的是那些边角磨损的课桌,左角刻着英文单词,右角题着七律,中间还画着解析几何的辅助线。这种兼容并蓄的智慧,使得砖缝里长出的苔藓都带着鲜活的灵气。
陈吴萃(曾两度担任湘乡知县)撰写《东山书院记》,“用能实事求是以称雄于五大洲”,让毛泽东得到了“实事求是”的启蒙;龚铁铮(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龚翼鹏之子)花两千两白银,在日本购回洋人教学仪器;李元甫(东山高等小学堂校长,接任龚翼鹏)打破不收外县学生的规矩,慧眼识才收下毛润之,并开全县校运会之先河,鼓励学子锻炼体魄,扫除积弱;萧克琳(湖南第一批公费出国留学青年,东山的“洋教师”)教着英语,写出校歌(《起凤歌》);开讲康梁文体、《饮冰室文集》《泰西五十轶事》,甚至宣传民主、自由、博爱、平等......到如今,市委、市政府谋划“湘军文化园”,东山书院展陈“刘锦棠与新疆”,东山大讲堂月月开讲,先后有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讲授《毛泽东的成长之路与成功之道》、易行健(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讲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金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逻辑》、成晓军(二级教授、惠州市东江书院顾问兼首席研究员)讲授《湘军文化与湘乡精神》......这个地方,从不拒绝新知、从不排斥异见、从不固步自封,始终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启迪民智。这份包容,如同山间清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田,让智慧与思想在这里碰撞、交融,生生不息。
夕阳漫过飞檐,吾身静立校园。放学的少年们鱼贯而出,书包拉链上的挂饰叮当作响,宛如我们当年挂在钥匙串上的铜铃。一百三十载的光阴在这方院落里层层叠叠,像校史馆里那些被无数双手摩挲过的书页,而我们都是墨迹里游走的标点,在某个句读处驻足回望时,总能听见青砖墙里传来往昔的回声。当校庆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仿佛看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们,怀着对母校的深情厚谊,齐聚东山学校。我们一起回忆那些难忘的青春岁月,一起展望母校的美好未来。而东山学校,这座承载着我们梦想与希望的精神家园,将永远屹立在湘乡的大地上,见证时代的变迁,书写不朽的传奇!
后记:2015年,母校120周年校庆,应校庆办邀请,我写了一篇《那些花儿》,用春夏秋冬回忆了读书时与老师、同学的点滴,如今回想感觉仍在昨日。4月初,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我陪李超平、杨新跃、李国平等老师到东山书院查看“刘锦棠与新疆”的布展情况,在书院东斋的河边畅聊时,发现高(44班)学长学姐们捐栽的樟树结出了一颗颗黑色的果子,似紫提子、似黑珍珠,在午后的阳光里亮闪闪,在翠绿的枝头上沉甸甸。原来有些故事不必讲完,就像这满枝的樟树果,不与五彩斑斓的花朵争奇斗艳,却早已酿成整个春天的酒,在往后每个举杯的时分,都会泛起微醺的芬芳。
作者简介
易绚梅,湘乡市融媒体中心主任。
标题:重读东山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4/27/9956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