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信
  • 视频号
  • 抖音

我和水车有过约会

2025-04-21 15:45 来源:湘潭在线编辑:罗丹

新湘潭客户端

资料图(来源:AI制图)

文/陶纪勋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普遍没有电,也没有抽水机,稻田的人工灌溉一律得靠老祖宗发明的工具——水车。

水车的构造并不复杂,一个长约丈余的水槽,两头分别有一个辘轳,中间几十个叶片用“龙骨”连着。这龙骨是用上等木材制造,类似动物的一节节脊椎。两个龙骨之间的连接处用木栓拴着,所以它能弯曲,在辘轳上转动自如。水车有的有车架,有的没有。没有车架的叫“手车”,有车架的叫“脚车”。脚车有双人的、三人的,还有四人的。这些脚车,都是人坐在车架上,用脚努力蹬辘轳,把水从低处翻往高处。车水的劳动强度与水槽的“坡度”有关(“坡度”即水被翻上来的垂直距离)。坡度较小,人比较轻松,可以在车架上一边蹬车,一边悠闲地哼着小调。坡度越大,用力越强,有时还会累得“呼哧呼哧”。这时,就难得有闲情逸致去哼唱了。

农村每年开始用水车的时间不一,一般农历六至八月份,是车水灌溉的高潮时期。晚稻稻田的灌溉十有八九少不了这活。那时候农村实行“出集体工”的制度,队长分派农事之后,大家分头去忙活。我第一次被分派车水时,还真拜了一回师,学了一回艺。三人中有两人是“老把式”,我一边瞧着他们安装,一边用心默记,同时殷勤地递这递那,以讨师傅“欢心”。水车安装前,要察看地形,把握各种“平衡”。叶片龙骨的数量跟水槽的坡度有关,坡度越大,需要的叶片龙骨越多。底部横梁悬空的部分要用石块垫牢。从侧面看,车架是一个倒三角形,两端需要用木桩支撑。这木桩若不牢实,或者插入地面的一端土质较松软,三人在上面一使劲,便会闹个“人仰马翻”。伤了人不说,整个车架都被折断,更要被队长叫去“诫勉谈话”。一回生,二回熟,经过师傅指点、数次实践,我“小媳妇终于熬成婆”,后来居然还带了几个徒弟。

坐在车架上车水的感受,可说是“五味齐全”。阴天车水,凉风习习,自有一股“惬意”。但车水多在晴天。如果水槽坡度较小,双脚轻快地蹬着车槌,望着水田中绿油油的禾苗随风起舞,颇有几分“其喜洋洋者矣”。三人还可以时不时天南地北、狐仙鬼怪地“神侃”一通。若有年轻大嫂隔垄经过,还会有人用山歌去“搭讪”一番。但对方一般不予理睬,不过有时也会甩过来几句“恶语”。只是听了那“恶语”,不但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然而此等开心日子并非“常态”,如果遇上了“骄阳似火”的天气,则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此时坐在车架上蹬车,虽有草帽充当“华盖”,但浑身上下仍然“水漫金山”,常常累得“唇干口燥呼不得”。若是数十日不下雨或是“微雨浥尘”,则车水的“美差”天天都有。

若是遇上“双抢”(抢收抢种)时节或是旱情特别严重之时,“车夫们”还得“披星戴月”。夜晚车水,自然别有一番“风味”。无烈日之灼人,无高温之“亲吻”;星星挤眉弄眼,月儿弯弯娇人;辘轳“吱呀吱呀”,流水“哗啦哗啦”,还可以忙里偷闲“听取蛙声一片”。只是那些蚊子们也“嗡嗡嗡”地凑来“伴唱”,使人时不时地“抓耳挠腮”。

车水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幕是“车水接龙”,或者叫“车水接力”。那是为了将水引上更高的稻田,需要两架、三架甚至四架水车“协同作战”。第一架水车将水从水源处引上来以后,第二架、第三架、第四架水车就马不停蹄地一级一级把水往上翻,颇有四百米接力的壮观阵势,常常是吆喝声、呐喊声响彻天空。其中任何一架水车蹬车的速度稍慢一点,便会遭到其他车夫的戏谑:“你们只配吃黄瓜蒂子哟!”在这种氛围下,没有人甘愿服输,都是铆足了劲拼命地蹬,将那辘轳蹬得飞转。

车水有辛劳,有欢乐,有愁怨,也有雅趣,更重要的是有回报。当禾苗节节拔高,当稻浪起伏波动,当家家粮食满仓,人人皆喜上眉梢。

如今,古老的水车已离我们远去,它早就被抽水机取而代之。倒是有人别出心裁,将过去一些古老农具,比如犁呀、耙呀、风车呀、水车呀之类的,做成精巧的模型出售,但这些农具背后的故事,就越来越鲜有人知晓了。

作者简介

陶纪勋,男,1949年生,湘潭县易俗镇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初中毕业后上山下乡,1978年考入湘潭师院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退休后加入湘潭县作协以及湘潭市雨湖诗社,有若干作品在省、市、县相关刊物发表。

标题:我和水车有过约会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4/21/99564747.html

专题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