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丨昭山古寺的神秘传奇
新湘潭客户端
昭山古寺(记者 李新辉 摄)
文/谭丽彬
昭山古寺又名昭阳寺,始建于唐初年间,几经修缮,已有上千年历史。它位于长株潭三市核心昭山风景区,从芙蓉大道一直往南,经过与云昭路的十字路口处往右拐弯,一条宽阔的路面直通昭山风景区。昭山,海拔185米,因周昭王南巡于此而得名。昭山临江耸立,把湘江水口,扼湘中咽喉,以其悠久的历史与优良的环境成为独一无二的山水人文胜地,素有“长株潭天然氧吧”之称,尤以柘岭丹霞、狮子啸月、老虎听经、桃林花雨、昭山古寺等昭山古八景著称。尤其是昭山古寺不仅风景秀丽,更有种种神秘的传奇色彩。
据说,“湘潭”的地名跟这昭山古寺有关。相传,“湘潭”之名来源于它的地理特征。一说此地区因处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另一说,在昭山古寺脚下有一个深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湘水又北经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这一深潭名曰昭潭,后“湘潭”即得名于此。
昭山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人文鼎盛,文化底蕴深厚。历朝历代有100多位名人曾驻足于此,留下了诗、画佳作150多篇,古道、碑刻、建筑等文物古迹70多处。昭山古寺的神秘故事也广为流传。
站在昭山古寺前坪,原有的古老寺庙,新立的牌坊、刻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华表,高高的旗杆,依次排列着……传统与现代,新与旧,青灯古佛与红旗飘飘,组成了一幅新桃换旧符的画面。俯瞰湘江蜿蜒而来,一马平川,再一路北去。对面的沿江大道已经修好,昭华大桥也已车水马龙。
相传,周昭王在此披荆斩棘,率兵攻打楚国,据说在湘江受阻。楚国人用胶粘着船载他们过江,船到江心,胶化,船沉,昭王葬身于湘江,江畔的山由此而得名昭山。而建于唐朝初年的昭山古寺,是供奉的昭山之神玄帝,名昭阳,就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将军,曾为楚国立下赫赫战功,但不幸遭权贵排挤,退隐昭山。秦灭六国后,后人将他作为神供奉,故昭山古寺又名昭阳寺。
一代伟人毛泽东青年时期曾游历昭山,畅谈理想。1917年9月16日,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的毛泽东和同学张昆弟、彭则厚从长沙徒步至昭山进行社会调查,并夜宿昭山古寺。在张昆弟日记里这样记载:“毛君云:‘西人物质文明极盛,遂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之发达已耳。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无价值。’又云:‘吾辈必想一最容易之方法,以解经济问题,而后求遂吾人理想之世界主义。’”关于世界主义,毛泽东曾作解释:“世界主义,就是四海同胞主义,就是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别人好的主义,也就是所谓社会主义。”最后,开国领袖毛泽东终于实现了青年时许下的宏愿,成就了日后的丰功伟绩。
昭山古寺原名昭阳殿。据《孔子家语》典故记载:战国时期,吴国攻破楚国,楚昭王曾落难而四处流浪。在昭山的湘江之中,他拾到一个“萍实”,孔子认为是吉祥之兆,后楚昭王果然复国,后人都认为昭山是块吉祥宝地,之后,上昭山古寺拜祭之风渐盛。
千年古银杏(记者 方阳 摄)
传说中昭山古寺的签很灵,前来烧香求签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高考前夕或逢年过节之际,全国各地的信众不顾路途遥远,拖家带口来到昭山古寺烧香求签。那份虔诚和信仰,充满了期待和祝愿。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每逢庙会,四方香客云集,山寺轻烟缭绕,钟磬之声不绝,宛若天上瑶宫。昭山古寺天王殿右后侧有棵千年银杏,树高30多米,枝叶繁茂,浓荫蔽日。民间相传树上曾经有一口从印度“飞”来的金钟,不击自鸣。寺庙内有僧人住持,一年四季香火缭绕,钟磬之声不绝于耳,与山前滔滔湘水,山后袅袅炊烟相映成趣。
千年银杏树上挂满了香客的许愿带,红红的丝带一缕缕在风中飘扬,这些祈福和祝愿,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简介
谭丽彬,女,湖南湘潭人,湘潭市作协会员,湘潭市女作协理事、副秘书长,多篇文章在《湘潭日报》《湘潭文学》《君子莲》等发表,喜欢写诗歌、散文和小小说。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4/07/99563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