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信
  • 视频号
  • 抖音

壶天红薯粉丝:洒落在非遗村镇的“明珠”

2025-03-13 15:21 来源:湘潭在线作者:廖艳霞编辑:罗丹

新湘潭客户端

90c04637a5579a8ce5c42f7d4dd1b14.jpg

壶天村居民在房顶晾晒红薯干(记者 方阳 摄)

文/廖艳霞

湘乡市壶天镇地处湘东,与娄底、宁乡接壤,因非遗资源集中,2022年6月被评为“市级非遗村镇”。这里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壶天火龙灯、湘乡民歌,还有壶天特色产品红薯粉丝、壶天花鼓戏、壶天孔明灯、壶天天子山等资源传承良好。在非遗传承百花齐放的壶天镇,壶天特色产品红薯粉丝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成为这个非遗村镇闪亮的“明珠”。

壶天镇自古以来就是湘中地区的物资聚散地。据湘乡县志记载,“县城以下壶天则以薯粉、花生、小麦的交易地”。壶天镇南岳坪村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平均气温比外界低2至3摄氏度,十分适合红薯生长,而且其成熟期比外界红薯长20天左右,所含淀粉更多;冬季霜期相对较长,对红薯粉丝(当地称“南粉”)制作十分有利。千百年来,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南岳坪粉丝制作的独特技艺,加上南岳坪粉丝制作因其红薯完全成熟才收获,以及制作工艺的独特性,使得南岳坪粉丝通体白色透亮,滑而不糯、清香爽口,具有鲜明的特色。

秋日的一天,我们慕名来到南岳坪红薯粉丝第四代传人陈秋阳家。因目前不是红薯丰收季节,他们家厂房内摆满了“洗粉”“线粉”的工具,但当天并未制作红薯粉丝。陈秋阳67岁的母亲贺君玉说,当地家家户户种红薯、做粉丝,她嫁入陈家后,每年从农历正月种红薯,农历十月挖红薯,再接着“洗”淀粉、线粉,要整整忙碌一年,年产红薯粉丝500多公斤,通过镇村干部销售,家里靠着制作红薯粉丝送3个孩子上了大学。

“每年腊月是红薯粉丝制作旺季,其制作主要包括洗粉和线粉,其中洗粉经过选薯、洗薯、碎薯、洗浆、过滤、分离、吊沱粉、晒粉八道工序后,形成干红薯淀粉;线粉则是将红薯淀粉经勾芡、和粉、捶粉、煮粉、拨粉、冻粉、开粉、包装八道工序。”贺君玉说,洗粉时间要选择在冬至霜冻后,多次提纯,这样做出的淀粉纯度高,做出粉丝的筋道好;线粉对天气、技术和冻度也有很多讲究,必须选择晴朗、最低气温零摄氏度以下的天气,掌握好干湿度,均匀冷冻。她记忆中,每年制作红薯粉丝时都会忙到深夜11时以后,凌晨三四点钟又起床翻粉,以便让粉丝受冻均匀、冻得透彻。

因为传统手工制作的红薯粉丝工序繁杂,要求极高,光是需要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就难住了很多吃不了苦的人,加上制作的技术要求高,稍微哪个环节没有做好就前功尽弃,因此当地又称红薯粉丝为“南粉”(谐音“难粉”)。

让贺君玉欣慰的是,如今儿子陈秋阳已接过红薯粉丝制作接力棒,将家乡这一特色产业整合起来,成立了湘乡市景星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扩大了规模和营销渠道。如今,陈秋阳的合作社每年能产出红薯粉丝、粉条30多万公斤,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远销上海、深圳、武汉、长沙等地,年销售额600万元以上。“如今,儿子在保留红薯粉丝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自建了冻库,添置了破碎机、分离机、除砂器等现代设备,制作红薯粉丝不再需要看天行事,现代设备可以直接制作出优质的干红薯淀粉,我们可将红薯淀粉储藏,根据订单随时制作红薯粉丝。”贺君玉说,红薯淀粉和粉丝都不会生虫起霉,收藏愈久口感更佳。

壶天镇文联主席刘仲福说,壶天镇红薯粉丝制作工艺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红薯粉丝是绿色食品,在各个时代都能解决粮食问题,更是一种传统手工艺的延续、传统口味的延续。壶天镇红薯粉丝制作技艺于2014年被列为湘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今年申报为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储备保护项目。他们将继续支持壶天红薯粉丝传承并发扬光大,为纯正手工红薯粉丝走出南岳坪、走向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

标题:壶天红薯粉丝:洒落在非遗村镇的“明珠”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3/13/99561547.html

专题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