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洪水共舞的易家湾老街人
新湘潭客户端
资料图(来源:AI制图)
文/宋定波 王佑琦
湘江顺流而下,在易家湾老街转了一个大湾。千百年来,易家湾老街人在这片水域繁衍生息,将洪水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养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生活方式。
择水而居的智慧
易家湾老街的先辈们个个深谙水性,他们选择在湘江大湾处居住,既得水利之便,又避水患之害。街道依南北地势而建,像一条伏卧在湘江边的长龙。房屋依街道东西两旁而立,有石湾、万寿宫、人和、瑞形、戏厂五个码头,形成天然的排水系统和水运通道。这种东抱池子塘,西靠湘江,水旺生财,藏风聚气的独特地势,使老街迎来了商贾云集的火热贸易局面,也体现了老街先辈们因地制宜的选址智慧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老街的建筑更是独具匠心。房屋采用木架两层楼式结构,户连户、屋连屋,下层前面是门面,后面是住房,楼上防洪和储藏,都有前后门,可通风防潮,又是救火通道。这里的建筑材料多选用耐水性能良好的杉木,经过特殊处理后能够抵御水浸。这些建筑细节无不彰显着易家湾老街人与水共处的智慧。
易家湾老街的居民世代传承着观水识天的本领。他们通过观察水色、水流的变化,以及漂浮物和泡沫的颜色,就能预判天气和洪水情况。如果是黄浊的洪水,可知是衡阳、永州发水,水必大,须谨慎。若是碧蓝的清水,可判断为下游所反涌上来的汐水,不会太大。“涨水不怕火烧天,退水不怕连夜雨”,织壁墙上的浸水印(扯潮),代表着洪水已经止步。这种由经验积累的生存智慧,使这里的居民们在洪水面前从容不迫。
与水共舞的生活
在易家湾老街,洪水不是灾难,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年汛期,小孩见涨水了,个个高兴得跳了起来,喊:涨大水啦!涨大水啦,大人们相互转告:来水了!来水了!虽然没有敲锣打鼓放鞭炮,但都有着不同的喜悦心情。在外面工作的家人们肯定会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因此,洪水来了,也是老街家人们团聚的日子。多少情侣,夕阳西下,成双成对划着小船,在水中戏水细语,无不惬意。大家都盼着洪水来临。
居民们会从容地提前将贵重物品搬至高处,然后在临水的街道上架设木排、小木船、扮桶、木板,形成“水上街市”。商贩们划着小船穿梭其间,古代的老街夜间有马灯、煤油灯、桐油灯、火把,现在的夜间,处处有电灯,路灯,手电,照得如同白昼,叫卖声、欢笑声交织,构成独特的江南水乡生活图景。
老街的经济活动也与水息息相关。古代的老街商贾云集,附近是潇湘八景之一的《山市晴岚》景点,闻名于三湘大地。渔民们发展出独特的捕捞技艺,收获洪水带来的丰富水产。商人们则借助汛期水运之便,将本地特产运往各地。洪水退去后,大家开始清扫淤泥,将一年来的卫生死角用水冲洗干净,家家户户焕然一新。清扫出来的肥沃淤泥,更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天然肥料和烧砖制瓦的优质原材料。
易家湾老街的民俗文化深深打上了水的烙印。每年端午节,这里都会举行别具特色的“水上龙舟赛”,既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对水神的祭祀。这些传统习俗,体现了易家湾老街人对水的敬畏与感恩。
和谐共存的启示
千百年来,灾难性洪水在易家湾老街很少发生,这里的人们与洪水之间建立了息息相通的和谐关系。
洪水来时,水流和缓,也不兴风作浪,像路过的客人,品几盏酒,喝几杯茶,稍歇两三日,然后静悄悄地离开,没有给易家湾老街带来任何危害。易家湾老街人们不是试图征服和改变自然,而是处之泰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常常过分强调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失去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耐性。易家湾老街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完全可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适应自然环境,维持可持续发展。
易家湾老街的故事,是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更承载着一方天地的历史记忆。
标题:与洪水共舞的易家湾老街人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3/12/99561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