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城论道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新湘潭客户端
文/潘路 李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化。这些举措聚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篇”,要求在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中稳步推进。
正本清源是坚守文化根脉的基石。正本清源,是文化体制创新的精神支柱与基石,意在从源头上清理并从根本上整顿,以确保改革行稳致远。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精神内涵,构成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只有回归文化本源,传承文化精髓,才能确保文化体制创新扎根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厚土壤,避免浮躁与偏离方向。正本清源要求清晰文化本质,厘清发展思路。在尊重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探寻文化发展的根源与使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是现代文化体制创新的重要参照。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护中华文化的精神根脉,文化体制改革能够更加有力地回应时代需求。
守正创新是激发文化活力的动力。守正创新,是文化体制创新的现实路径与动力源泉。守正,强调坚守文化核心价值观与精神内核,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创新,要求主动适应时代需求,以现代治理理念、先进科技手段和市场机制推动文化体制变革。创新并非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保留文化根脉的同时,赋予其现代表达。文化体制改革需要结合科技进步与市场发展优化资源配置,释放文化产业与事业的潜能。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可以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让文化事业与产业的活力得以充分释放,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正本的基础上创新,创新才能不失其本;在守正的前提下锐意进取,进取才能彰显其魂。两者的结合推动文化体制创新迈向新高度。文化体制改革既要避免创新失序与盲目变革,也要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回应时代需求。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这一结合能够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体制机制的高效运转,推动文化发展的可持续繁荣。文化体制创新不只是单纯的制度改良,更是通过现代制度设计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激发社会进步与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
新时代的文化体制创新使命。新时代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这一科学理论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取得文化建设的突破性进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党坚持将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通过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开辟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天地,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夯实了基础。
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引领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蓝图。推进文化体制创新,是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在正本清源中夯实根基,在守正创新中激发活力,必将形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传承与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华文化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辉。秉持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的理念,我们不仅能够实现文化体制的深层次改革,还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将以更加现代化的形式服务于社会发展,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为文化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3/12/99561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