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湘潭的三个理由——读林徽因《爱上一座城》有感
新湘潭客户端
万楼烟火秀(来源:湘潭在线)
文/涂婧
“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这段文字是整本书的点睛之笔,表达了林徽因对一座城市的情感依恋,包括城市中的风景、回忆和熟悉感。
《爱上一座城》是一部集城市规划理论、建筑美学、人文历史于一体的建筑学书籍,作者林徽因以专业的视野、散文的写作,向我们深刻剖析了北京和山西的古代建筑的特征和人文历史,进而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发展以及城市规划进行了详细阐述,特别对中国城市建筑的“美”和“魂”进行了开拓性、前瞻性的研究总结。
整本书读下来,看似研究论文,专业性介绍某处建筑、某段历史,实却是让你站在建筑学的角度分析人文,处处感受着古建筑的“美”“意”以及对城市的“爱”。
美——文中透露出林徽因的审美情趣特别而敏感,谈到中国建筑含有实用、坚固、美观三种要素,中国建筑已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美在色彩、雕饰、结构,美在与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的和谐统一。书中,北京的法海门寺、天宁寺塔、钟鼓楼,山西的小城民居、晋祠等被描绘成油画般的大美与雕饰品的精致。
这不由让我想到湘潭唐兴寺和万楼。“壶山独有名胜,潭州最古梵刹”,2023年重建的大唐兴寺,秉唐风古韵,续晋代雄姿,临壶山观湘江,纳山水显神秀,重檐翘角,斗拱相乘,庄严神圣。纯木结构的大雄宝殿,古朴大气,成为窑湾历史文化街区最显耀的文旅胜迹。“万楼兴湘潭兴”,近四百年的湘潭古楼名胜——万楼,现经重修以崭新面貌面世。木结构,三层高楼,每层红木楼柱梁坊都有精雕的麒麟、羊、鹿、马等物,轩窗四启,飞檐画栋,形态各异,斗拱虽简单,但形制却雄伟壮观。经芒果TV注入现代声光影视元素,成为湘潭城的新亮点、热点、打卡点。每到节庆,万楼焰火燃放,火树银花璀璨夜空,与万楼的灯光交相辉映,变幻万千的花朵和图形,五彩斑斓的星空、楼宇、江水,古典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碰撞,美轮美奂。无论现场还是隔江相望,都让人们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世界。
意——在林徽因的眼里,一个美的城市,尤其是其中的建筑,一定是活的,一定能引起人特异的感觉,有特别的“诗意”和“画意”,让不同层次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建筑意”的愉快。于一个地道的湘潭妹子来说,湘潭特有的山水与建筑,悠久的人文与历史,刻骨铭心的记忆与乡愁,便是我的“建筑意”。我在海会寺北的一个小巷长大,木板房的二楼,看得到海会寺的屋脊、飞檐,和寺里高耸入云的绿树。我很欣赏那里的风景,也很憧憬红墙内的宁静,有月亮的夜里,依槛仰望星空,月光如水,在地上洒满斑驳。这时的风铃声,在静夜月光中,便是另一种无法形容的仙乐,浸润内心、净化灵魂。许多年以后,风铃声、斑驳的小巷、凹凸的石板路,仍然是刻在我骨子里最深刻的乡愁,最美好的“建筑意”。
爱——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林徽因丰富的情感、精湛的专业、独特的审美,更感受到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建筑艺术的热爱,这种爱是丰富而炽热的,在古城保护上表现了她无比深厚的文化底气和无所畏惧的女子勇气。她称北京城墙为“世界的项链”,城楼为“项链的璎珞”,让更多人来关注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共同为守护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而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赞誉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我们湘潭更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山连大岳、水接潇湘、钟灵毓秀,胜在山水、胜在人文、胜在建筑。唐兴桥、望衡亭、岸花亭、高峰塔、君子莲城雕等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建筑与山水的完美融合;毛泽东同志故居、滴水洞、韶峰寺,宽裕粮行、三义井、毛福昌号等遍布伟人当年的足迹;有文庙、鲁班殿、碧泉书院、昭潭书院等,湖湘文化的神韵如星火璀璨,一脉相承。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古建筑是珍贵的,是历代文人工匠以自己的方式绘筑着自己所热爱的那处净土、守护着自己所热爱的那份文化的结晶的见证。为保护好这些传统历史建筑,湘潭市人大常委会于2019年制定了《湘潭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条例》,我们欣慰地看到这些璀璨的历史建筑能生命长存、光辉永恒。
热爱一座城,我们就要呵护她、成就她、靓丽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意,恰是我们的心声。我爱湘潭我的家,当我在工作中,和那些回潭创业的游子们交流,与同志们在打造“三化”一流营商环境中创新拼搏,将“湘潭服务 相当专业”护航营商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细节,我便真实地体验到了“爱上一座城”的幸福与光荣。
作者简介
涂婧,女,湖南湘潭人,长沙理工大学毕业,文学学士,湘潭市政府机关工作。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3/10/99561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