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信
  • 视频号
  • 抖音

此般风味应无价 ——元宵诗意

2025-03-07 20:53 来源:湘潭在线作者:艾明编辑:罗丹

新湘潭客户端

69ce7ff04112f3b10cae2f7f0ff543a.jpg

资料图(来源:湘潭在线)

文/艾明

苏轼在密州时,回忆起杭州过元宵节的盛况写道:“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应无价”三个字,确实对得起元宵节的繁华和浓浓情意,也道出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这一佳节的一份久久沉浸和期盼。

元宵节的热闹在于盛大。“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正是如此;“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这种盛大又延伸得很远;“红远灯火浮沧海,碧水楼台浸远空”,这又是颇为辽阔的意思了。热闹也是密集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热闹也是色彩缤纷的:“一轮丹桂当天满,千顷红莲匝地开”“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沸地笙歌赛社神”“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元宵是很快乐的,快乐源于大伙儿点燃了自己的热情。小孩们已融入欢乐的海洋:“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曼衍鱼龙百戏。闹蛾儿、游童成队”。年轻人的亢奋更欢:“记当时行乐,年少如狂”“当年少,狂心未已,不醉怎归得!”当然,女人们必然是元宵节里最美的风景:“熙熙笑语,百万红妆女”“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美人们此时的夜游,成就了她们最熠熠生辉的动人时光:“娇波向人,手拈玉梅低说”“秋水娇横俊眼,腻雪轻铺素胸。爱把菱花,笑匀粉面露春葱”。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元宵节没有灯和月,风味就少了,元宵节不看灯、不赏月,那就算不得欢度。“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这是何等壮观!“双龙烛影,千门夜色,三五宴瑶台”,这已是仙境了,令人神往。“万家灯火分明月,几处笙歌杂暖风”,如此一派太平盛世的光景,叫人不醉也醉。当然,梅花也不曾闲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梅的风骨使元宵有了别样的风情。还有,人和月相互映衬,其乐融融,这种美好,明艳,俊朗,令人不禁多生出几分忆念和怀想:“游人踏尽桥头月,月在栏干更皎然”“珠楼缈缈,人月两婵娟,尊前月,月中人,相见年年好”。再看,“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元夕之月伴着春梦之人,清淡秀雅,灵动飘逸,这是多么潇洒的风致。

元宵当然是充满着故事的。辛弃疾的名篇《青玉案·元夕》最后那千古名句,总是叫人遐想万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写爱情的思念和追寻吗?她就在灯火阑珊处,静静地站着。是的,的确是爱情,不是也是,因为意境太美好动人了。也有名家如此解读,写寻觅意中人之苦,暗指作者壮志难酬之愤懑;实写孤立于灯火尽处的美人,暗指词人孤高淡泊、不随波逐流的品格。联系辛弃疾忧愤硬朗的风采气骨,这种解读自然是境界更高一层。不过,“寻”什么,“那人”是谁,恐怕各人心中自有不同的意绪,吟诵着佳句,亦能收获不同的美感。

再来读欧阳修的名作《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无论怎么赏析,这肯定是写情事,构思巧妙,饶有新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去年的元宵之夜,甜情蜜意溢于言表;今年呢,物是人非,旧情难续,一个“湿”字,使感伤之泪透着纸背了。一首词,写成了回旋的民歌风味,既朦胧清幽,又婉约柔美,读来一咏三叹,令人久久沉迷。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还有猜灯谜、吃汤圆、舞狮子、看社戏等等,如何过元宵,元宵给人一种什么情状,各人心境和块垒不同,选择就会各异。至于领会到了什么,也会是各有芬芳,各有温软,各有清幽。“趁闲身未老,良辰美景,款醉新歌舞”,这是从欢处取乐,当然好;“算静中、唯有窗间梅影,合是幽人伴”,这是从静处行思,也难得;“炉灰画尽不成寐,赖有逍遥一帙书”,以书作伴,抵抗着寂寞孤寒,总总坚持一种操守,如此这般,又有谁说不可呢?

作者简介

艾明,本名陈爱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标题:此般风味应无价 ——元宵诗意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3/07/99560884.html

专题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