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信
  • 视频号
  • 抖音

讲好中国故事丨碑头市刘氏谱写湖南科举史上的传奇

2025-02-21 17:41 来源:湘潭在线编辑:罗丹

新湘潭客户端

“碑头市”甲寅桥桥头附近的石象(资料图)

文/廖艳霞

家族人才的聚集出现,注定会释放出耀眼的光芒。雨湖区鹤岭镇碑头市刘氏家族就因人才群体释放的荣光,成为地方美谈、湘潭荣耀。清朝雍正、乾隆20多年间,碑头市刘氏连续高中“四翰林五举人”,九人均为刘氏兄弟叔侄。碑头市刘氏的科举奇迹,谱写了湖南科举史上的传奇。

鹤岭镇辖区内还有个碑头市?许多人看到这个地名时可能会感到诧异。其实,碑头市俗称龟头市,只是鹤岭镇晶鑫村一个村级集市,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宁乡市与湘潭市雨湖区三邑交界之处。根植于碑头市的刘氏家族科举传奇,究竟是如何出现的?冬末的一天,我们来到当地,探访这个传奇家族背后的故事。

科举荣耀

一门“四翰林五举人”

当天,我们行车从市区出发,穿过鹤岭镇晶鑫村甲寅桥,来到位于靳江之畔的碑头市。这里曾是通往长沙的水上交通要津,过去繁华热闹,商铺林立,船来轿往,川流不息。如今,这里水果店、超市、肉摊店集聚,依然发挥着村级集市的功能。

据《中湘碑头市刘氏三修族谱》记录:碑头刘氏始迁祖髦嗣公,字镇邦,明永乐中以武功由金陵迁官长沙,二代度仪公官武冈州,遂占籍中湘,定居“碑头石”。

长期研究碑头刘氏的湖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老师何银坤告诉我们,碑头刘氏始迁祖髦嗣公、二代度仪公均以军功为官。碑头刘氏这个家族俊杰辈出,科第联翩,从1724年到1750年雍正、乾隆时期的20多年里,创造了一门“四翰林五举人”的家族科举传奇。

这九人中,甲寅桥的捐修者刘松的儿子三人:分别是元燮、元烈、元耀;刘松的孙子三人即刘元燮的儿子亨培、亨地、亨基。刘松的侄子三人:元炳、元熙、元炜。

刘氏兄弟叔侄九人个个有故事,人人有成就。其中,刘元炳、刘元燮、刘元熙、刘亨地四个进士,都于乾隆年间入翰林院,刘元烈奉恩旨钦赐国子监学正职衔。

何银坤说,清代湖南进士714人,其中湘潭县80人(内含武进士6人)。而雍正八年至乾隆二十二年,湘潭县有进士13人,碑头市刘氏家族就占了4人,是名副其实的科举望族。

传奇密码

家风家教的熏染传承

任何人、任何事的出现,原因都不是单一的。作为湘潭的名门望族,碑头刘氏的传奇密码是什么呢?何银坤认为,节俭是碑头刘氏兴盛的秘诀之一。七世祖刘承德继承家产仅16亩,他勤俭积累,与长工同吃同劳,后来增置田地2000多亩。加之持家有方,为后代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修建甲寅桥等义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刘氏历代女性女红不辍,讲究节俭,因此家境日趋殷实。

良好的家风是碑头刘氏家族强大的灵魂,碑头刘氏家风的核心是义和忠。“刘家修路架桥、扶危救困的事迹举不胜举,刘松捐修甲寅桥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义举。”何银坤介绍,碑头刘氏的义一以贯之,湘潭县志中记录七世祖刘承德“富而好施”,八世寿山公“及长,才识过人,好施与”,九世祖刘宗尧“有义侠之行”,刘元熙“至今其乡社仓法为最善”。忠即忠君爱国,刘元烈修建万寿亭并偕弟侄儿等为乾隆六旬祝寿,引来碑头父老围观;刘亨基担任台湾府知府时,遇林爽文起事被杀,其女刘满姑自沉官署池塘,不得死,被俘虏,“不屈而死”。清政府表彰其忠烈,在甲寅桥南边不远处建忠烈牌坊表彰。

何银坤说,良好的教育氛围也是碑头刘氏家族兴旺的重要原因。刘家藏书丰富,八世祖刘寿山“手不释卷,游处皆贤达”,九世祖刘宗尧自幼嗜学,十世祖刘校“清谈赋诗至夜分不倦,课子必慎择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元炜的三女刘光绮嫁与黄湘南,生黄本骐、黄本骥,兄弟均为文史大家,兄弟曾集古今母训为《贤母录》来感恩母亲。黄湘南早逝,刘光绮独立支撑一家生存与发展。此外,刘氏家族在子孙姻亲方面也慎重选择,多与本地名望人品皆好的家族联姻,这样保证嫁入刘家女眷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德行,直接影响刘家后代的成长与家庭的和谐。

从古到今

沧桑巨变难掩家族光芒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碑头刘氏家族经历了光辉岁月,也经历了沉寂落寞。对刘氏家族衰败的原因,光绪《湘潭县志》这样记载:“园亭敞丽,然仆从骄肆,行者辄令下马步过(指甲寅桥,引者注)。虽有义仓之惠,亦颇为论者所蚩也。或云地师诡说,令于祖茔前穿池,刘氏遂败。”关于“地师”一说,刘氏后人、70岁的刘玉期老人自幼从前辈老人的传言中也有所闻。他介绍,以前刘家祠堂十分气派,猫狗都有单独的饭食蒸笼,有一次地师前来看风水,人吃的蒸笼里的饭吃完了,仆人便从猫狗蒸笼里取出饭来。饭后,有人告诉地师,你刚才吃的是猫狗蒸笼里的饭。地师认为主人瞧不起他,十分生气,但不动声色,暗中使坏,骗刘家改祖坟,刘家从此走向衰落。当然,坟山风水是迷信之言,无科学依据,不足信。兴衰隆替,个中的原因,其中的规律,我们自可慢慢探究。

刘玉期的记忆中,刘满姑和忠节孝坊的故事也十分清晰。“刘满姑的父亲刘亨基曾担任台湾府知府,这是最早在台湾担任地方执政官的湘潭人。这也说明,台湾自古属于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刘玉期说。

遗憾的是,刘氏家族在碑头繁衍300多年,却默默无闻,留下的文字资料极为有限。我们在如今的晶鑫村,也已看不到刘家祖屋,那里已被两栋新建楼房代替;刘氏祠堂也在大炼钢铁时期被拆除,仅剩下刘家祠堂前那口白鹤大塘,静谧地享受这冬日的暖阳。

然而在刘玉期等后人的心中,他们依旧铭记着代代相传的碑头刘氏的荣光和那些辉煌的岁月,并激励着他们的后代奋勇前行,开创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标题:讲好中国故事丨碑头市刘氏谱写湖南科举史上的传奇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2/21/99559559.html

专题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