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唐高跷踩起来 喜乐元宵闹起来
新湘潭客户端
虞唐高跷巡游(记者 罗韬 摄)
文/谷桔
每年元宵节,湘乡市虞唐镇的人们都要以一种群众盛会来庆祝,这便是在当地传承了600余年的虞唐高跷。2月11日(正月十四),虞唐人照常以高跷的方式相聚在一起,从街巷到广场,从白昼到夜晚,喜庆、热闹不断蔓延,年味就这样浓起来了。
高跷巡街全镇沸腾
“咚锵咚锵咚咚锵”“噼噼啪啪”……11日15时许,锣鼓声、鞭炮声响得正欢,虞唐高跷巡演队伍出发了!
只见举着高跷会旗和写着吉祥语、祝福语的红纸牌匾在队伍最前面,蓝伞、排灯、旌旗、大锣大鼓紧随其后,接着,小演员们身着华服、脚踩高跷隆重登场。
“百子迎春”队伍中,孩子们装扮各异,喜庆可爱;“八仙过海”队伍中,个个造型华美,惟妙惟肖;“西游记”队伍中,孙悟空将金箍棒扛在肩头,角色的灵气、霸气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舞龙”“盛世花开”等众多故事的演绎,共计58个不同角色演员鱼贯而出,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别看演员们年纪小,踩起高跷来却是娴熟稳重,而且越到后面高跷越高,令观众们啧啧称赞。
和高跷演员们一同巡演的,还有渔翁戏蚌壳、采莲船、金钱棒、地花鼓、媒公媒婆、龙灯、狮灯等极具当地特色的传统文艺表演,小锣小鼓丝竹乐器等伴奏一路相随,整个队伍浩浩荡荡、旌旗招展、鼓乐喧天。他们穿过古朴的老街、热闹的新街、繁华的商业市场等地,所到之处,人们纷纷燃放烟花鞭炮,演唱声、欢呼声、鞭炮声和乐器的击节声交融在一起,热闹非凡。
巡游时观者如云,大家纷纷加入行进的队伍中,举着手机拍摄视频和图片传播给远方的亲人朋友。随着观众的加入,巡游队伍越来越庞大,节日的喜庆氛围逐渐推向了最高峰,整个虞唐镇区沸腾了!到了晚上,节日气氛更加热烈。巡游队伍中加入了火把、火络子照明等表演,更具观赏性,参观群众也更多了,整个展演广场人山人海,人们以高跷文化为桥梁,共赏传统民俗,共庆元宵佳节。
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对于虞唐人来说,高跷是他们为之自信、自豪的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以高跷为载体、以文戏表演为形式的虞唐高跷最早可追溯到元朝末年,距今600余年,其发源地便是虞唐镇中心地带,是当地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智慧结晶。
近百年来,虞唐人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发扬高跷文化。周慎浙作为虞唐高跷第一代传承人,让虞唐高跷成为当地一门独特而深受百姓喜爱的民俗节庆、民间体育、游艺与杂技活动。第二代传承人周申明继承了高跷技艺,丰富了高跷内容和表演形式。第三代传承人周新桥增加了高跷的高度,丰富了高跷演出形式。第四代传承人周景祥组建了高跷协会、将高跷引入校园、把会员推向年轻化、特别是女性化参与率高。第五代传承人周奎、周子煜等与时代接轨,将虞唐高跷数据化、信息化管理,加大加快了虞唐高跷的宣传面和传播速度。
如今的虞唐高跷已发展成为一项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民俗活动,融娱乐、表演、健身、观赏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风格。其表演形式一般以历史典故、人物传说、地方风情为题材、以戏剧表演手法为形式进行。每年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虞唐人都会踩起高跷庆祝,映照着人们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自2017年列入湘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来,随着项目保护传承工作机制的完善,宣传推广力度的加大,演出活动的增加,虞唐高跷吸引了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近年来在湘潭市、娄底市、邵阳市等地产生了广泛影响,去年已经成功申报省级非遗。而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模式,虞唐镇培训了近500名高跷小演员(其中女学员占半数),让这门古老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2/18/99559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