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守护人·韶山篇丨余互湘:保护地名文化,留住乡愁记忆
新湘潭客户端
编者按:地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载着社会变迁,寄托着乡愁记忆,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地名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华文明的宝库,是当代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资源。 他们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或许因为信念,或许缘于热爱,或许……他们坚持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耕耘着每一个地名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用心保护着珍贵的地名文化遗产,积极地传承弘扬着优秀的地名文化,我们给他们一个统一的名字——地名守护人。
余互湘在粮仓旧址留影。(全媒体记者 吴珊 摄)
地名守护人·韶山篇
余互湘:保护地名文化,留住乡愁记忆
全媒体记者 吴珊 通讯员 罗群义 赵德鑫
余互湘的身份是韶山市清溪镇永义村党支部书记,研究地名文化是他的爱好。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余互湘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这份情感不仅源于他对土地的依恋,更源于他对地名文化的热爱。地名,对于他而言,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乡愁的寄托。
2015年,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永义乡合并为清溪镇,这个地名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后经各级领导和村民提议将原来的白玉村改名为永义村,永义的名字得以保留。这是村民共同的心声,也是余互湘心中最珍贵的记忆。他深知,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永义的名字来源于“永义亭”。在余互湘的记忆中,永义亭的故事从小就从爷爷辈的口中流传下来。这座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亭子,曾是安化通往湘潭驿道上的必经之地。村里人乐善好施,在驿站设茶亭,免费为过往人员提供茶水和休息场所。这份大义之举,让亭子得名永义亭,日久天长,永义也成为了这片土地的地名。
然而,永义村里的故事远不止于此。民国时期护国军名将何海清,祖籍湘乡,就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英雄。余互湘讲述着何海清的传奇经历,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到加入中国同盟会,再到响应武昌起义,何海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更在韶山永义兴建了海清学校,捐水田作为办学经费,让穷苦农家子弟也能接受教育。
在永义村的乌石组,70岁的沈枚生所住的自建房还保留着一截20余米的土墙。这是76年前何海清家中的粮仓围墙的一部分。从这段残垣断壁中,我们仿佛还能窥见当年何家庄园的盛景。这些历史遗迹,正是余互湘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余互湘常常思考,地名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他看来,地名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标识,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保护地名,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
余互湘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不仅要保护这些珍贵的地名文化遗产,更要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地名文化。为此,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努力。他组织村民们开展地名文化讲座,讲述永义村的历史与故事;他带领村民们保护历史遗迹,让古老的建筑重新焕发生机;他还积极联系外界媒体,将永义村的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与历史。
地名的保护在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基础上,也要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在余互湘的努力下,永义村的咏荷路、永冬路、永枫路、玉泉路等4条村道,在命名时都沿用或嵌入了之前的老地名,让大家感到格外亲切,且朗朗上口。
余互湘的故事,是普通人的故事,也是地名守护人的故事,是他对这片土地深沉情感的见证。在韶山这片红色土地上,余互湘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守护着每一个地名承载的历史和文化,让永义村的故事永远流传。
标题:地名守护人·韶山篇丨余互湘:保护地名文化,留住乡愁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1/07/9955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