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湘潭丨种粮为本的“田秀才”王文斌
新湘潭客户端
王文斌在认真查看越冬油菜长势。 (全媒体记者 白杨 摄)
全媒体记者 黄武平
“这片田里的油菜长势有点过旺,必须采取措施让其多分枝、慢长薹,不然会影响来年油菜籽产量。”2024年12月30日,在湘潭县排头乡南下村的一处田垄里,种田能手王文斌向前来参观交流的村民们介绍,农历春节之前的油菜既要防止植株过度旺长,又要狠抓清沟沥水保苗及防治根肿病、菌核病等工作,确保油菜平稳、安全过冬。
以粮为主、多种经营,是王文斌一直坚持的生产策略。自2021年以来,他每年采取“双季稻+油菜”的轮作模式,让部分冬闲田“额外”增收。王文斌说,由于时令限制,按照常规耕种手段,只能施行“一季稻+油菜”轮作。但他经过多年摸索实践发现,选择生长期相对较短的早稻、晚稻品种,同时抢抓早插及“双抢”时间,强化田间水肥管理,完全可以进行适度规模的“双季稻+油菜”轮作。而且,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量达1000公斤左右,油菜籽亩产量100公斤以上,增产增收显而易见。
56岁的王文斌聪明勤奋,但患有先天性二级视力残疾;早些年,他妻子因病去世,留下一个有重病的儿子。病魔让这个家庭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但身材单瘦的他始终乐观面对困难,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000年,在广东某企业打工的王文斌为了管护儿子,毅然选择返乡创业,投身农业产业,陆续流转了乡邻的30多亩耕地。他戴着2000多度的近视眼镜种水稻、湘莲、油茶,养猪、养鸭、养鱼,夜以继日劳作,刻苦学习现代农业新技术,被周围村民誉为勤劳的“田秀才”、自强自立模范。
2016年,王文斌获评湘潭县优秀种粮大户,先后被送往省内外多地学习现代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学成归来后,他开办了湘潭县荷塘家庭农场,正式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之路。2017年,王文斌带领周边60多户农户成立湘潭县文斌种养专业合作社,他自己种植水稻480余亩、油茶林80亩,开辟“莲+渔”综合种养基地50余亩,产销两旺。2018年至今,王文斌先后获评全省“最美阳光致富带头人(示范户)”、全省先进种粮大户、湘潭市返乡创业投身乡村振兴典型、湘潭县劳模,以及地方各级残联授予的残疾人自强模范、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随着种养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王文斌领衔的种养专业合作社生产规模稳步扩大,效益逐步递增。截至2024年,合作社耕地流转总面积2200余亩,其中他自己流转经营800亩。近几年来,他坚持每年种植双季稻760亩左右,采取“双季稻+油菜”轮作200余亩,还有“莲(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近200亩。每年收获粮食700吨左右,基本是自行加工销售,加上鱼类、莲子、油菜籽、菜油的销售收入,总产值约200万元,其中需要支付劳动力工资近40万元。除去人工、农资、种子种苗、农机等各项开支,年均纯收入30万元左右。
这些年来,王文斌秉承科学种田理念,紧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耕、种、收、烘、飞防和粮油深加工全程实现机械化、标准化。尽管他由于视力缺陷,不能像他人一样驾驶新型农机具在田间驰骋,但他对新农机、新技术情有独钟,不惜花钱购置或更新,并着力培养雇请的劳动力进行操作,自己则在种养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等方面下功夫。其中,2018年,他发明的《一种优质大米的加工工艺》获得国家专利。王文斌的生产基地连年都是省、市、县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粮食生产领域产、学、研基地,以及排头乡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核心区。2023年,王文斌如愿捧得中国农科院颁发的高级农艺师资格证书,“田秀才”实至名归。
王文斌说,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他实现了从企业打工仔到新型职业农民、从脱贫户到产业致富领头人的华丽蜕变,每一步都是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接下来,他将一如既往地帮助和带领周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发展现代农业,让耕地发挥最大效益,让出产的各种农产品优质优价,尽己之力助推当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农业科技振兴。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1/03/99556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