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肇衡:年老不悲秋 夕阳绽芳华
新湘潭客户端
91岁的邓肇衡老人仍然坚持写作。(全媒体记者 欧阳天 摄)
全媒体记者 欧阳天
“飒飒秋风萧萧落叶,岁暮近黄昏,年老不悲秋,夕阳无限好,体健乐悠悠。”这是邓肇衡老人所作《九十自嘲》中的一句。
邓肇衡是湘乡中沙镇人,1933年出生。1956年从湘乡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一直在湘乡从事教育工作,曾担任过学校校长、学区主任、学区普教专干兼党支部书记等职务。退休后的他,并未停下奉献的脚步,而是以一颗炽热的心,积极投身公益与写作,继续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光发热。
无私奉献
义务办黑板报十年
退休后,邓肇衡住在湘乡市虞唐镇岱头村(后与尼山村、梅下村合并为大麓村)。1989年,该村离退休协会负责人找到他,希望他能帮村里义务出黑板报,他欣然答应。自此,邓肇衡十年如一日,坚持半个月出一期黑板报。
为了让黑板报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农村实际,邓肇衡自费订阅报纸,还坚持每天看电视新闻、听收音机,将有用信息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出黑板报的素材。当听到村里有好人好事,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去了解情况,并整理成文字。大麓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易美华的先进事迹就登上过黑板报。有表扬自然也有批评,看到村民不文明的行为,他会毫不留情地写到黑板报上,敦促村民改正。此外,邓肇衡还经常去镇上的农技站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知识、种植养殖方法、农产品市场动态等信息,并将其应用到黑板报上。
为确保每一期黑板报都准确无误,他总是先把内容记录在专门的笔记本上,一字一句认真核对,再对照笔记本上组织好的内容,聚精会神、一笔一画写到黑板上。每次出黑板报,他一站就是半天。
“虽然很辛苦,但每当村民看着黑板报,谈论着黑板报内容时,我就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就有一种满足感。”经过邓肇衡的努力,渐渐地,黑板报不仅成为村民了解信息、开阔眼界的窗口,也成了村上宣传正能量、批评不良行为的阵地,引领着村里的风气不断向好,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并多次得到表扬。
十年来,邓肇衡用黑板报向村民传递党的声音、宣传党的政策、讲述好人好事、推广实用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先后共计出版224期。后来,他因为搬家的原因无奈停止出黑板报,这也成了他的憾事之一。
笔耕不辍
用文字传播正能量
日前,记者来到湘乡,走进邓肇衡的书房,只见桌子和书架上摆放着各类报纸和书籍,以及他自己的作品和摘抄本。
退休后,邓肇衡写下大量文字,其中包括《人生观感录》20本、《农家历》集装本6集(每集5本)、《诗词歌联》4本、《养生保健》摘抄4本、《民间验方集录》摘抄4本、剪报22本及学习笔记宣讲资料5本。
每晚看完新闻联播后,邓肇衡便会将当天触及灵感、动人肺腑之事写在笔记本上,抒发感慨,这已成为他的日常习惯。他用笔记录着生活点滴、时代变迁,展现了一位退休老人的精神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注。对于天下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他感之慨之;对于祖国面貌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他歌之、喜之、乐之;对于有益人民、有利国家作出杰出贡献或英勇献身的英雄楷模,他敬之、爱之、仰之;而对于官场腐败、离经叛道和伤风败俗之类,他则咬牙切齿恨之、痛之、忧之。如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执笔写下“赞奥运”七绝5首,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圣火祥光耀北京,五环旗举溢豪情。中华崛起中华志,美梦百年今日成。”又如《庙堂与官场》一文,他对官场中的买官卖官,行贿受贿,任人唯亲的不正之风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痛斥。后来,该文在虞唐《银河》杂志第13期上刊载,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与共鸣。
《银河》杂志由湘乡市虞唐银河文学艺术社创办,是全国首家乡镇文学期刊。该杂志创办于1996年,每年推出一期,曾多次得到县、市、省、国家级媒体的推介和表彰。28年来,邓肇衡在该刊物上先后发稿70多篇、诗词作品400余首。
邓肇衡还著有《苍生漫笔》及《苍生漫笔续集》。该书分为盛世中华、观光揽胜、即事感怀、往事回眸、地方风情、庭院春秋、家教传承、养生保健、诗词篇、回忆录等篇章。他说:“这些作品无壮丽篇章,却情真意切,是我大半生的人生记录和精神凝聚。留给儿孙后代,如有可取之处,得以借鉴继承和发扬,则不胜幸矣!”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5/01/02/9955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