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在湘潭·榜样的力量丨湘潭县易俗河镇青光村党总支的防汛“答卷”
新湘潭客户端
做群众最可靠的主心骨
——湘潭县易俗河镇青光村党总支的防汛“答卷”
全媒体记者 陈锦
冬日,行走在湘潭县易俗河镇青光村,一条条乡村道路平坦整洁,绿树掩映的房屋窗明几净,清澈的水渠上倒映着随风摇曳的绿叶,这几分温和的气息,将乡村最为古朴的原色尽情展露。
但回忆起几个月前洪水漫堤肆虐的情景,青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路江依然心有余悸。
堤坝溃口、道路阻断、农田被毁、房屋受损……面对严峻汛情,青光村火速启动防汛应急预案,主动出击,与时间赛跑,与洪水抗争,筑起抗洪护民的坚强堡垒。在村党总支的快速响应、有效处置下,村民得以妥善安置,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守住了防汛“零伤亡”的底线。目前,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部完成,受灾群众已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做实做细撤离预案
2024年7月28日,暴雨已经持续一整天,丝毫没有减小的趋势。浓密的乌云压顶,青光村家家户户早早开了灯,村部更是灯火通明。
尽管早已安排人员在隐患点不间断巡查,刘路江仍不放心,他时刻关注着村上地势低洼的几个组的情况,时而在村委工作群发布最新汛情和转移通知,时而向在一线的巡查人员了解水位变化情况,手机电量肉眼可见在迅速减少。
刘路江说,村干部们一刻也不敢松懈,一直关注着天气变化,确保第一时间可以将最新的预警信息传达到户到人。“危急时刻,紧急救援,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我们党员应该做的。”刘路江斩钉截铁地说,“必须全员转移,不能落下一人!”
那段时间,刘路江几乎时时刻刻待在村上,不停地与村干部拉清单、摸底数、定任务、明责任,做实做细撤离预案,确保需要转移时全村人员安全,村民情绪稳定。“当时特别希望我们做的预案一辈子都用不上。”刘路江坦言。
可事与愿违。流经村上的一条支渠突发溃口,宽度近40米,大量河水涌进来,离溃口较近的一户农房瞬间被冲垮大半。在暴雨和洪水面前,村干部喊哑了嗓子,磨破了手掌,衣衫湿透。他们冒着可能被洪水“偷袭”的危险,反复检查是否有遗漏人员。最终,溃口波及范围内近60户村民均得以安全撤离。“我亲眼看着水漫过堤坝,还好村上通知及时,给我们留了足够的撤离时间,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村民陶华佗感慨道。
幸运的是,这次,一切应对井然有序。
“三长”同心筑牢防线
在防汛救灾第一线,有这样一群人来回穿梭,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们是防汛一线的“主心骨”“领头雁”“排头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称呼——“三长”。
近年来,湘潭市全面推行片组邻“三长制”,让党组织的触角纵向延伸、横向织密、直达到户。在这次防汛抗洪救灾中,青光村党总支充分发挥“三长”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组织他们协助做好信息传达、巡查排险、转移群众、睦邻救助等工作。在56名“三长”的全力支援下,青光村受灾的87户、共414名村民被成功疏散转移。
防汛,不仅要守好一线,更要守好群众的心。
今年71岁的刘大龙是村上最年长的邻长,同时也是拥有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面对转移群众思家心切等情绪不稳定状况,刘大龙积极主动与村民沟通,疏导大家的情绪。从28号开始,这位老同志就一直坚守在抗洪抢险一线,打头阵、当先锋、作表率。
有人劝刘大龙,这么大年纪了,没必要在危险时刻冒头,而刘老只是平淡地说:“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一些事。”一个普通的举动,竖起的是一面模范的旗帜。
说起另一位组长陈永,村干部都替他感到可惜。在这次自然灾害中,他家的蔬菜基地遭遇灭顶之灾,经济损失超30万元。尽管自身损失惨重,但陈永却义无反顾投身到村上救援的工作中。巡组查险、防汛排涝、处置险情、恢复生产、清淤消杀……哪里有活干,哪里就有陈永的身影。
随着洪水退尽,青光村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全村人齐心协力、挨家挨户清理洪水退后留下的淤泥、修复房屋。刘路江与村干部向外积极争取,为受灾村民筹备生活物资;“三长”在田间地头忙碌,与科技特派员一同对灾后恢复农业生产进行指导,确保全村粮食生产不断档……这些有组织或自发而来的救援重建力量,汇成一股股暖流,对家乡的爱,仍在青光村蔓延……
记者手记
“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这不是一句口号,是青光村党总支的实际表现。
面前是洪水,身后是家园,越是雨急浪高,越见砥柱中流。汛情发生后,青光村广大党员干部和“三长”迎风而行、逆流而上、迅速出击,用实打实的行动交出一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答卷,用一声声“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公仆,让我来”“我是‘三长’,有我在”,让人民群众有最坚实的“安全感”,在“风雨大考”中甘做人民群众最可靠的“主心骨”,共同守护万家灯火平安幸福。
标题:“敢”在湘潭·榜样的力量丨湘潭县易俗河镇青光村党总支的防汛“答卷”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4/12/31/99555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