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信
  • 视频号
  • 抖音

用好自然资源要素 做强高质量发展支撑丨多彩“划”笔促振兴——湘潭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开展村庄规划编制纪实

2024-12-30 04:42 来源:湘潭在线作者:杨阳编辑:罗斌

新湘潭客户端

“用好自然资源要素 做强高质量发展支撑”系列报道②

多彩“划”笔促振兴

——湘潭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开展村庄规划编制纪实

全媒体记者 杨阳

沃野平阔山川秀,阡陌纵横稻谷香,优美怡然的自然风光与静谧纯朴的田园景观相映成趣……走进湘潭县碧泉村,一幅天蓝水清、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展现在眼前。

碧泉村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生态环境较好,拥有千年碧泉潭、湖湘文化发祥地——碧泉书院。村党总支书记谭俊岳介绍,在规划的引领下,村里引进了包括娃娃鱼养殖基地、矿泉水生产、槟榔加工厂、预制菜加工厂等产业项目,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

按照《湘潭县碧泉村村庄规划(2021—2035年)》,碧泉村正朝着建设湖湘文化乡村旅游目的地、碧泉潭现代农业示范园主核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目标阔步前行。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规划指引的方向,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村民更有获得感。”谭俊岳说。

一支规划笔,描绘村庄幸福图景。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分策、循序渐进、健全机制,不断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空间基础,努力打造“生态环境美、产业发展强、人居环境优、公共服务全”乡村振兴的湘潭样板。

优化空间布局

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规划的谋篇布局、把舵定向是关键。

湘潭市把村庄规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委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多措并举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早在2019年,湘潭市启动“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创新性出台《关于强化自然资源规划保障 全力助推乡村振兴的通知》,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政府组织、乡镇主责、部门合作、上下联动”的乡镇村规划工作机制。在市、县、乡、村共同努力下,湘潭市立足村庄发展基础,积极顺应新的发展规律,统筹优化县域、乡村体系布局以及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空间布局,实现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

市资规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湘潭市村庄规划传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规划至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91.1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71.0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56.7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373.72平方千米;统筹农村居民建住宅、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类用地”保障,建立指标留白、用途留白、位置留白“三种留白机制”,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空间保障。

一张规划图就是一张“振兴图”“希望图”。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4年年初,自然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的通知》。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自觉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通知》要求为指引,重点实施韶山市“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片区、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湘潭市)片区两个省级重点片区村庄规划,以及36个省级和53个市县级重点村庄规划质量提升,其他村庄规划成果可按需开展优化,也可采取“通则式”规划,纳入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管控依据,避免“齐步走”“一刀切”。省级重点片区和省市县级重点村庄规划聚焦“落实好底线红线、保障好用地空间、管控好乡村风貌、衔接好乡村建设、协调好政策机制、构建好‘一张图’”等六个方面示范引领,量体裁衣、按需编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升用地空间保障,细化乡村空间设计,加强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为了从法治层面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夯实村庄可持续发展根基,湘潭市颁布实施《湘潭市村庄规划建设实施条例》,厘清农业农村、住建、交通、水利、人社等各市直部门、各级政府、村“两委”职能职责,有力促进社会各界牢固树立“规划就是法”的理念。

“村庄规划工作,麻雀虽小,但样样俱全,涉及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建筑设计、生态环境、地理信息等内容。”市资规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加强规划审查,把好规划质量关,为全面提升村庄规划成果质量和实施力度提供精准有效的政策和技术支撑。湘潭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村庄规划市级联合审查要点》,建立健全市本级联合审查工作机制,明确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建等13个部门联合审查村庄规划的职责,并强化乡村设计、乡村振兴规划与村庄规划紧密衔接方面的内容审查。在市级审查前,市资规局还组建由耕地保护、用途管制、技术支撑单位等组成的技术指导团队和包含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设计等专家库,全程参与村庄规划质量提升。

打开村庄规划“一张图”,一体集成“三条控制线”、生态公益林、耕地保护、区域性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燃气设施、防洪设施、给排水设施、地质灾害等“空间底线”,奠定乡村国土空间布局的骨架和基础。在落实底线管控要求基础上,湘潭市结合县乡国土空间规划优化村庄建设边界,着力统筹处理好近期需求与远期规划的关系以及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探索用好“留白用地”“留白指标”两个工具,充足预留发展空间。

突出地方特色

提升村庄规划编制质量

“编制村庄规划不能简单照搬城镇规划,更不能搞一个模子套到底。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村庄规划编制中,湘潭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村庄规划编制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提升规划编制质量,打造各具湘潭特色的和美村庄。

市资规局深入开展驻村调研、逐户走访,详细了解村庄发展历史脉络、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分析总结村庄特点,资源利用状况、用户需求、现存问题等,以多样化为美,突出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让“各美其美”成为乡村最亮丽的风景。

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湘潭市)片区是长株潭一体化重要区域,位于绿心中央公园森林康养主题片区。省委书记沈晓明在绿心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绿心地区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不断提高绿心地区群众生活水平,让群众更好共享绿心保值增值带来的红利。探索一条城乡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乡村全面振兴路径,成为片区规划的重要任务。规划范围共涉及荷塘街道清水村、指方村、荷塘村,昭山镇楠木村、红旗村、七星村,总规模44.14平方公里。

“6个村地理位置毗邻,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禀赋互补,发展方向相似。”市资规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村庄规划统筹布局,提出将片区打造为“生态价值转换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长株潭周末游休闲度假核心区”。

引导乡村从“单打独斗”到“多村联动”,这是湘潭市增强大局观,跳出“一村一镇”局限,鼓励多村联编、镇村合编,引导空间资源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统筹配置的生动实践。在省级重点片区村庄规划基础上,全市还确定5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重点村(片),提出11个连片区规划管理清单,推进乡村产业、宅基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统筹布局。在规划编制中,湘潭市紧密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多项试点推进,土地政策与村庄规划发生“化学反应”。

2023年,湘潭县入选全省12个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乘着这一政策东风,碧泉村的一块荒地变身成为产业阵地。湖南顺餐食品有限公司以271万元竞拍取得该土地使用权,布局预制菜产业发展。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公司实现销售额1000余万元,提供农村就业岗位100余个。项目每年还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这一案例成功入选全国典型示范案例。

自开展试点以来,市资规局抢抓政策机遇,指导湘潭县自然资源局大胆改革,先行先试,助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8宗,合计面积110多亩,成交金额1600多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乡村规划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发力点,优先保障乡村特色产业建设用地指标,用好用活留白指标和留白用地,保障彰显地区特色、体现乡村价值、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产业发展空间,让农业有奔头,让农民有回流。”市资规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乡村风貌管控方面,湘潭市出台农村建房风貌管控引导实施方案,落实“一书一证”(即《农村宅基地批准书》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风貌管控机制,要求将建筑形态、色彩、高度、风格纳入“一书一证”许可管理,通过有效管控全市整体乡村风貌,为乡村振兴铺好“底色”。韶山市银田村通过实施规划,有效管控引导乡村风貌,保护乡村自然本底,随处可见村庄“颜值”新变化,乡村公路蜿蜒延伸,“稻梦田园”生机勃勃,栋栋民宅错落有致,乡村振兴产业基地种植的优质水稻、精品花卉苗木郁郁葱葱。

引导公众参与

打通村庄规划落地“最后一公里”

今年下半年,市资规局拉开了全市范围“送图下乡”的序幕,将村庄规划公告图一一送至全市各个乡村,制作公告图宣传视屏,并与镇村干部和村民群众座谈,帮助大家更直观了解、识别空间资源“家底”,认识规划、使用规划、执行规划。公告图标注“三区三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河湖划界控制线、地质灾害风险点等重要控制要素,哪里是耕地、哪里发展产业、哪里可以建房、哪里能够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目了然,让村干部和村民看得懂、好操作、能监督。

村庄规划的编制实施离不开乡镇、农民、能人及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市资规局通过开展“送图下乡”“法律进乡村”、知识抢答、赠送土地管理法“一法一条例一办法”改革汇编和《转型·探索 湖南省村庄规划工作实务》等多形式的宣传活动,教育、引导、督促乡镇政府、村民共同维护村庄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村庄规划的实施由农民主导,村民的意愿对于规划的实施至关重要。“规划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意识的过程,大家的想法经历了无数次的碰撞、融合,再碰撞、再融合。”市资规局坚持“听民声、汇民智、重民意”的工作理念,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听取村民诉求,通过“线上+线下”发放调查问卷,邀请省派综合服务团、村“两委”、村民代表座谈,开展乡镇政府负责人、村委、驻村第一书记、村民代表、龙头企业负责人的业务培训,引导公众参与,落实村民关心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增强村庄规划的针对性和可实施性,打通村庄规划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为此,市资规局研究制定《村庄规划实施监督指导意见》,从强化规划管控引领、严格规划实施管理、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入手,重点解决乡村建设“在哪里建”“由谁建”“怎么建”的问题,积极引导各实施主体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参与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全过程监督。拓展延伸“送图下乡”活动成效,不仅“送规划图纸下乡”,还要“送规划数据、规划政策、规划意识下乡”,通过“送图下乡”活动,健全村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奏好“编制规划、应用规划、用好规划”三部曲。

岳塘区七星村位于长株潭城市群中心的“金三角”地带,拥有优质的原生态环境,交通便利,但由于地处绿心,产业发展受限。近年来,该村广泛收集群众意愿,紧紧抓住“乡村旅游”这个“牛鼻子”,大力打造“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的美丽乡村。

樱花乐园、绿加源果园农庄、湘采花园、湘莲文旅等项目纷纷落地,七星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释放生态“红利”。

标题:用好自然资源要素 做强高质量发展支撑丨多彩“划”笔促振兴——湘潭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开展村庄规划编制纪实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4/12/30/99556274.html

专题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