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守护人·湘潭县篇丨云湖桥镇的“活地图”
新湘潭客户端
编者按:地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载着社会变迁,寄托着乡愁记忆,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地名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华文明的宝库,是当代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资源。 他们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或许因为信念,或许缘于热爱,或许……他们坚持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耕耘着每一个地名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用心保护着珍贵的地名文化遗产,积极地传承弘扬着优秀的地名文化,我们给他们一个统一的名字——地名守护人。
赵子军经常会到云湖桥镇的多处历史景点,寻找新的线索和思路。 (全媒体记者 吴珊 摄)
地名守护人·湘潭县篇
云湖桥镇的“活地图”
全媒体记者 吴珊 通讯员 罗群义 赵德鑫
赵子军身份很多,是云湖桥派出所的辅警,是民间林长,还是云湖桥镇文联副主席、湘绮楼诗社副社长,但他最为重视的身份还是湘潭市区划地名专家智库专家。
眼前的云湖桥,全桥长56.6米,桥面宽7.1米,桥下是缓缓的云湖河,桥两端连接的是繁忙的韶茶干线。自古以来,云湖桥就是水陆交通要道,其上游是韶河,下游汇入涟水,流经湘潭后汇入湘江;桥的一端连接着云湖老街,南来北往经过老街古驿道的人大都要再经云湖桥去往目的地。而今历经百年风雨,云湖桥一边连接着湘乡、韶山、云湖桥镇、湘潭市区,另一边通往湘潭县石潭、乌石等地,仍然是湘潭的一个重要交通节点。
在桥头的高处远眺,冬日的晴空格外干净清澈,云湖桥静静的,桥上的人们忙忙碌碌。
云湖桥镇因桥而命名,但更为著名的景点不仅仅只有桥。这一点,赵子军从小就知道。
赵子军今年45岁,是土生土长的云湖桥人,小学、初中都在镇里就读的。离他家不远的五六里地外,有一面古老的土墙,残垣断壁显得格外神秘。放了学,他总爱偷跑到那墙根下坐一会,摸摸那凹凸不平的墙面。
慢慢地,他知道了,这面老墙属于老街年长村民口中的“王大人”,“王大人”何许人也?他就是国学大师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赫赫有名的“湘绮楼”就是他的住所与书房。云湖湘绮楼是王闿运亲自设计并参与建造的,也是他最终的归宿。
有了古桥,有了名人,云湖桥镇的文化底蕴可见一斑。但是有关云湖桥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赵子军却有了自己的担忧:湘绮楼只余下残垣断壁,云湖桥的传说鲜为人知,诗词之乡的传播不广。赵子军说,“保护云湖桥的文化,我有责任!”
1965年10月,华国锋同志在韶山灌区北干渠渡槽题下“云湖天河”四个大字;沿着这条道路往下走,300年历史的老樟树不但是国家二级保护树木,更成为了云湖一景;燕子窝的故事、三大名刹的典故……熟悉的街景已牢牢地刻印在赵子军的脑子里,逐渐清晰,形成一张地名文化的地图。“只要说出云湖桥镇的任何一个地名,我马上能准确说出位置,并讲出相关的历史故事。”这一点,他相当自信。
2019年开始,赵子军首先提出了“云湖八景”的概念,即云湖天河、成化古桥、云峰暮雨、湘绮名楼、灵官桥庙、板桥涟帆、澹台夕照、源远茶亭。“‘文化+旅游’的方式,可以让这些地名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他把对家乡的热爱落实到每一处构想中。
“云湖八景”的脉络已经清晰,由此衍生的地名历史文化需要进一步挖掘。就这样,赵子军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更深层次的探索中。
在与湘潭文史专家的交流中,在翻阅历史典籍的过程中,赵子军的收获颇丰。他从《清史稿》中找到了烟山村“燕子窝”的记载,探寻到这里就是清军攻占湖南时,歼灭南明13万部队的古战场;解开云湖三大名刹之一——钟馗殿的奥妙;探寻石井铺村、北岸村、清风村等云湖桥镇21个村村名的来历。特别是“马背上的金库之黄金村的故事”受到了湘潭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为此专门召开会议探讨研究。
云湖桥镇还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近年来,在赵子军的呼吁和推动下,对卢冬生烈士故居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盛德清烈士的故事也在逐步挖掘中。
对地名传承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应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英雄航天员汤洪波是云湖桥镇人,通往他老家的道路被命名为“航天路”,途经的公交站命名为“航天站”,赵子军成为了他们家中的常客。
最近正逢云湖桥镇脐橙节,满园硕果累金黄,阳光雨露赋橙香。在湘潭县云湖桥镇多个脐橙种植园内,来自周边县市的众多游客正在采摘脐橙,品脐橙香甜美味,赏冬日艳阳美景。在这里也经常可以看到赵子军的身影。“用我的一些影响力,为家乡的乡村振兴作贡献,是我之所愿,更是我之所幸。”赵子军说。
“我亦狂歌书盛世,谁持彩笔绘春秋。”这是赵子军写给自己的一首诗,作为诗词之乡的一名文艺爱好者,他希望能进一步深挖云湖桥镇的文化,更呼吁能将镇内的所有历史文化景点统筹起来,将他脑海中的云湖桥镇文化地图变为现实。“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文化不能在我们手中断层。”这就是赵子军的执着,他将一直为此而努力。
本文链接:https://www.xtol.cn/2024/12/17/99554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