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信
  • 视频号
  • 抖音

难忘的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塑建毛泽东同志铜像的前前后后

2024-09-09 17:48 来源:湘潭在线编辑:罗丹

新湘潭客户端

图片

毛泽东同志铜像(来源:湘潭在线)

文/郭果夫

很多年了,每年的12月26日,我都要举家奔赴韶山,缅怀这位为中国人民带来光明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尤其是要在韶山毛泽东广场的主席铜像前,一遍遍地冥想。三十年前,老人家百年诞辰,我作为工作小组的主要成员之一,经历了铜像塑建那难忘的七百多个日日夜夜。

1993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百岁寿辰,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对这个特殊的日子,都寄予了满腔的热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军区以及湘潭、韶山的各级班子,对老人家百年诞辰是空前的重视。

1991年10月17日,中央办公厅34号文件批复,中央同意在韶山塑建一尊毛泽东同志的铜像,1993年12月26日揭幕,以纪念毛泽东同志100周年诞辰。1991年12月25日,省党政军领导熊清泉、陈邦柱、孙文盛、杨正午、万达、刘正、董志文、沈瑞庭、肖求如等同志专程到韶山参加毛泽东同志诞辰98周年的纪念活动,同时召集省委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党史办、财政厅、民政厅、文化厅、林业厅、建委、工商局、旅游局、韶山管理局以及湘潭市、韶山市的有关负责人,专门研究了纪念毛泽东同志百周年诞辰筹备工作的问题。其中,为老人家塑建一尊铜像是百年纪念诸多活动中重要的一项。这尊铜像是毛泽东同志的第一尊铜像,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最高的一尊铜像。我作为湘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参加了这个规格非同寻常的会议。会上,这尊铜像塑建的实施方案也得到了初步的确认。

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省领导定下了整个塑建工作的目标:坚持一个原则——科学论证、精心设计、庄重朴实、勤俭办事;做到两个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实现三个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达到四个一流——设计一流、工艺一流、铜材一流、质量一流。铜像按主席在开国大典的形象设计,像高6米,座高6.26米,全高12.26米,象征主席诞辰日。在实地察看了故居陈列馆前大坪、韶山咀、太祖故山和韶峰仙女庵等处后,省委常委审定,决定把主席铜像安放在陈列馆的大坪左上方,因为以巍巍韶峰为背景,蓝天白云作为衬托,面对一片开阔的前景,合适地表达了开国大典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的主题。

图片

毛泽东广场(来源:湘潭在线)

铜像塑建任务光荣而责任重大,省筹备领导小组决定由湘潭市、省文化厅、韶山市、韶山管理局牵头,并请示当时的省委副书记杨正午同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沈瑞庭同志同意,成立韶山毛泽东同志铜像塑建工作小组。1992年元月,一个由湘潭市委副书记齐美成任组长,我、韶山管理局副局长高菊村、湘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魏新阶等9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为明确职责,办公室内又分了铜像制作组、环境工程组和资料接待组,几个组同时开展工作。整个工程报省审批后,按有关基建程序申报办资立项。待铜像建成,再移交有关单位维护管理。当时的工作小组前期办公地点,就设在市委宣传部,我作为归口部门的常委,与部机关的同志一道做些实际工作。

时间一天天迫近,一切工作必须往前赶。工作小组一成立,工作进程的倒计时表就已排定。1992年2月请雕塑家、建筑师现场考察定址,进行环境工作设计,编制经费概算,上报省、市领导机关;6月雕塑家拿出石膏小样,请省市领导和毛泽东同志亲属审稿,环境工程设计在月底拿出具体方案,审批后落实承建单位,秋季开始施工。8月,按初审后修改稿拿出一米石膏小样,拍成照片送省市领导和毛泽东同志的亲属最后定稿,制成6米高的石膏像;10月交付铸造厂投入生产;1993年10月前运抵韶山,11月进行安装。

工作组里都是政治上、业务上很成熟的同志,每个人怀着满腔的政治热情和对主席的热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预定的工作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中,1992年6月10日,市委宣传部向省市计划委员会打出了铜像立项的报告,并附了铜像广场的规划图,铜像广场建设投资匡算表。

铜像的雕塑师拟由中央美术学院国际雕塑大师刘开渠、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雕塑家程允贤同志担任,报请领导确定,最后为刘开渠大师领衔,程允贤同志具体操作,他们一道接受了这个沉甸甸的任务。至于铸造厂家,在对航天航空部南京晨光机器厂金属制像分公司和南昌某厂比较后,我们选择了南京晨光。南京晨光机器厂是航天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型企业,国家一级企业,曾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文明工厂;航天部先进企业、有功单位;荣获“七五”期间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等诸多荣誉。南京晨光厂党委、厂部及8000多职工怀着对主席的缅怀和敬仰之情,多次派员到湘潭。1992年,我带队对这个厂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参观了该厂的制像工艺分公司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晨光机器厂拥有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较高的职工队伍,拥有先进的材料配方和制作工艺设备,拥有大型艺术制像的实践经验,具备了完成这一光荣政治任务的基本条件。1992年10月,我带队到南京出席与南京晨光厂签字仪式的前一天,我在扬州接受科技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这样阐述了我们选择南京晨光的理由。

10月17日,一个隆重的“敬制韶山毛泽东同志铜像协议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我作为主席家乡代表团的团长在签字仪式上致了辞。江苏省、南京市党政领导出席了签字仪式。当时我还代表主席家乡人民接受了南京晨光机器厂赠送的工程专用车。

在南京,我与前来参加签字仪式的程允贤同志进行了交流。程先生是国内一流的雕塑家,全国知名的周恩来同志塑像、我们乌石彭德怀同志的雕塑像都是他的作品。程先生是个开朗豁达的人,他向我征求对石膏小样的意见,本着省委定的“四个一流”的原则,我对主席塑像中面部表情、额宽、鼻高等“形”与“神”的问题和程先生进行了一番仔细的探讨。后来,这个六米高的石膏像一“出炉”,程先生就电告我,我立即赶到了南京。

10月18日从南京回来,我又马不停蹄地赶赴韶山,半个月后,铜像工程要动工,还有许多细节要落实。11月7日,铜像工程在震天的鞭炮声中正式开工了,我稍稍舒了口气,但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铜像的雕塑与铸造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从1992年11月起,工作小组的重心移向了铜像广场的建设,这项工作更加具体而且琐碎。为了这个广场,从1992年底至1993年10月,我到韶山市不止20次,规划用的石料、绿化用的树种、建设用的资金,没有哪一个问题不需要慎重考虑、仔细解决。我在湘潭、长沙、韶山之间奔波,在省委、市委主管领导的办公室“流连”。1993年10月11日,我到省委找文选德同志汇报,下午3点返回途中,我乘坐的桑塔纳与一辆迎面驶来的小面包车相撞,我为此付出了两根肋骨骨裂和两个星期被迫住院的代价。此时,纪念活动和铜像塑建工程正处于关键时刻,我真是心急如焚。好在工作小组的其他同志各司其职,兢兢业业。11月25日,我们赶到韶山,抓紧研究了扫尾工作。

图片

学生瞻仰毛泽东同志铜像(记者 李新辉 摄)

1993年12月5日,湘潭市委大院迎来了少有的热闹,凝聚了全国人民热爱和心血的主席铜像回到了湘潭,在市委大院停了一夜。我在主席铜像前久久不愿离去,还喊妻子在接铜像的车前合影留念。主席铜像顺利地接回湘潭,这也尽了我的一份心力啊。

12月6日,我作为成员之一,护送主席铜像回到韶山,沿途受到了空前热闹的欢迎。特别是过了银田寺,简直就是人的海洋,鞭炮的海洋,欢呼的海洋,热爱的海洋。那份真情,那份赤诚,让我这七尺男儿也不禁热泪盈眶。

12月11日,市委纪念办为百年纪念活动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此后,我们的时间就以小时在计算。千头万绪,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我常常在半夜惊醒,一遍遍地斟酌第二天的工作安排,担心稍有遗漏。

12月20日,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专程到韶山为铜像揭幕,江主席为铜像题写的文字作为历史文物早已珍藏。这一天,铜像广场人山人海,不断的人流,不断的鞭炮声,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有闪失。就是这样难忘的一天,一切都顺利。同样的盛况在6天之后,12月26日,整个韶山参加纪念活动的近30万人,整个活动平安顺利,我在安心之余,也感动不已。

三十年前的事情,如今回忆起来,历历在目。这三十年来,有关毛泽东同志的铜像流传了许多的传说,至今还有不少人来问我,求证这些传说的真伪。不管这些传说是何版本,我认为都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主席的深切感情,都可以理解。但是那年的12月6日主席铜像回到韶山时,日月同辉,杜鹃怒放,是我亲眼所见。

作者简介

郭果夫,中共湘潭市委原副书记、原巡视员。

专题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