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信
  • 视频号
  • 抖音
首页 地理 正文

湘乡元侯祠:受祭者乃东汉开国功臣之首

2024-08-26 15:17 来源:湘潭在线作者:梁艳飞编辑:喻言

新湘潭客户端

图片

资料图(记者 郭娜 摄)

文/梁艳飞

那日,在南正街看到一堵古墙,老旧而破败。墙原本为一幢老屋的墙体,为围墙,也是封火墙,其他房屋架构已不知去向,徒留这堵墙守在老地方。因年代久远,涂层渐次脱落,露出青灰的砖体,有着斑驳古旧的美感。墙脚不远,长有几根南瓜藤,宽大的叶子,绿得晃眼,趴在地上生长,便多出几分调皮天真。更远处,有几棵小树,形似木棉树,长势自然,欢天喜地。这很合我意。

没有了房屋的墙,气势不减,挺拔如初,如沉思者独立寒秋,寂静,坦荡,与孤独无关。低矮而平常的檐口,长坡式的青瓦屋面将挑檐斗角的封火墙头遮了个严严实实,不抬头细观,难以发现。此时,古墙已被蓝色的铁皮栅栏围着,行人不得走近,像被豢养的宠物。独独留下古墙,立栏给予保护,这墙一定是有故事的。

据史记载,这里原是湘乡的元侯祠,建于清乾隆间,被尊为邓氏总祠,是祭祀四十七世祖禹公的祠堂。邓禹,东汉河南南阳新野人,佐光武帝刘秀中兴,厥功至伟。东汉王朝28位开国功臣,邓禹正居其首。

占地2000平方米的元侯祠,当年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天井朗然,厅堂高敞,石柱撑天,青砖覆地,花栏玉砌,画栋雕梁,挑檐斗角,庄严古朴,气势宏伟。1944年,日寇侵入,县城饱受战火之创,而南门元侯祠幸免于难,巍然独峙,乡人谓是邓禹英灵“默为佑护”。

十几年前,这幢直管公房出租给某厂家做仓库。走进屋去,所见杂物乱陈,屋顶千疮百孔,蛛网横空,漆木斑驳。但内屋的结构依然旧观,两侧厢房,住民群居,基本完整。前几年,南正街旧城改造,临街缩进十多米,元侯祠厢房拆除。没有厢房依靠,墙身孤立无援,世人担心其岌岌可危,两边放置数根木桩支撑着。这面墙,历经长年栉风沐雨,来日,将依旧与这座小城共生相依,朝暮相守。

历史已走了那么远,好多的痕迹,早已被雨打风吹去,哪里可寻呢?但到底还是留下了痕迹。黛青的墙头,高尖的翘檐,精刻的鸟兽,目光所及,每一眼里有历史的风,猎猎吹过。我与谁的脚步重合了?我与谁的目光重叠了?又有谁,曾在墙内墙外,轻叩门扉,双手合十,祈前程锦绣,祷家人安康?

透过铁皮间隙,青灰的砖面,岁月的足迹明晰可见。迎风伫立,精致古朴的檐角直指苍穹,不减当年威风八面。只是两侧砖头残缺脱落,深深浅浅,攀援而上。坦露的残破,历史的脉搏清晰可见,由着一阵阵秋风起伏鲜活。它守着上百年的时光,守着一部厚重的书,人物过往,每一笔都浓墨重彩,每一页有着太多的故事。而今,沉默在风中,守口如瓶。

而我欢喜的,还有,铁皮栅栏围地的善解人意,便是一处安静的小院。院内草木漫长,一年一年,生命蓬勃,热闹喧哗。从时间深处走来的古墙,静观岁月,默注众生,满腹心事,淡然处世。它们互为近邻,共同守着一方天地,和睦共处。生命的荣与枯,短暂与不息,一木一墙,让我久久感怀又温暖。

安静的小院,舍弃人车喧闹,风也被挡在外面。古墙,草木,都安静着。连小小一片叶子,都不擅自舞动。静的力量,有时比喧哗更巨大,明明济济一堂,却似空旷无一物。

这样的静,也合我心意。它们安静的样子,让我想去拥抱它们。灵魂简洁的模样,就是这般的吧。我贴近铁皮栅栏缝隙,一步一移。院内的砖墙,一草一木,也是在看着我的。我尽量放轻脚步。我怕惊扰了它们,我也怕惊扰了我自己。

作者简介

梁艳飞,侗族,祖籍湖南会同,现居湖南湘乡,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第一期少数民族作家班学员。文字散见《海外文摘》《当代人》《散文选刊》《意林》《现代艺术》《中国文化报》《湖南工人报》《长沙晚报》《湘潭文学》《湘潭日报》等报刊,出版个人散文集《夜幕的舞蹈》。

专题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