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会馆里曾经的豫章完小
新湘潭客户端
资料图(记者 郑镱慧子 摄)
文/郭菊云
母校豫章完小,就设在湘潭市平政路旧时的江西会馆里。会馆正门对着万寿宫的石砌大牌楼,透过牌楼便可见江水滔滔的湘江河;会馆的后门,则直抵风景秀美的雨湖公园。学校很大,陈设颇显陈旧,但环境典雅而古朴,位置得天独厚。
学校正门的上端,用汉白玉石叠砌成宫廷门状,墙头瓦楞弯曲别致,朱红黑白的凹凸墙面里雕塑有各式古时人物、故事的画像,还有象征吉祥富贵的花鸟,生动活泼,色彩十分鲜明,尽显古时风采。两尊巨型大石狮盘踞大门两侧(石狮后藏于校门私房内),厚厚的木门上钉有排列整齐的圆头钉,并装有兽面铜环饰物。
走进大门,便是学校的前操坪。操坪的迎面是一栋老式双层木楼房,这便是会馆原有的春秋阁,历经几百年,仍沧桑而坚挺。楼的进身不长,但既宽又高。楼上是三间教室,一字排开。长长的楼栏上,常匐着许多学生,凭栏观望,谈笑指点,惬意极了。但这都归高年级的同学享用。我想这必定是因为楼太高的缘故,担心低年级的同学顽皮,出事,因此,我们只有羡慕的份。记得那时我是多么盼望快点长大,也好登楼上课,惬意凭栏呵!
穿过麻石地面的楼道,便可见我最为赞叹并引以为傲的一座雄伟“宫殿”——九龙台。台殿建于何年,无从考究,明显的陈旧,长年未曾修缮,因此倒更显得沧桑和凝重。虽没有当年的华藻艳丽,但丝毫不失殿堂雍容典雅的雄姿。大殿屹立在距地面两米多高的台基上,台基的四面镶有八只含珠的龙头。高高的殿顶为双层,为上金黄下碧绿的琉璃瓦,太阳下交相辉映,光耀夺目。那弯弯翘翘卷起的飞檐四角,有八只飞天龙头,各叼一只铜风铃,好看极了。这不禁使我常猜想,金庸先生所著《天龙八部》是否因此而悟。
顶上的梁枋,雕花塑影的楼栏,纹饰优美,还有些沥粉贴金、油彩画色隐约可辨。拂晓或夕阳西下的黄昏,仰观大殿,更为壮观,仿佛置身于天堂的琼台楼阁,景致非凡。
房梁下,则有数根粗大麻石圆柱和腾云驾雾的镂空蟠龙汉白玉柱,直抵殿顶,顶天立地,无比森威。殿堂内外为木质结构。朱红色的墙面,玲珑剔透的紫檀构成的梁枋,又见贴金和绮丽的“飞凤、走兽”彩画。楠木构成的门窗上雕刻有一幅幅“龙凤呈祥”“寿星托桃”“喜鹊含梅”的木雕……鲜活无比,工艺绝伦。
特别是殿堂四周的围廊,则由清澈无瑕的汉白玉石加工而成,尤其是那廊间立柱上的十多尊“虎仔”“狮孙”,顽皮逗乐的姿态,栩栩如生,活跃万千。因而,同学们总喜欢拥抱抚摸,故而常年润亮光鲜。
上殿,则有前后阶梯。前阶尤为庄重,两尊玉石“麒麟”盘踞殿下。阶梯的中央镶有一块巨型汉白玉石板。而这石板上又雕塑有“双龙戏珠”的精彩龙形,活灵神韵,令人又惧又爱。那时胆大的同学常睡在上面,以示勇敢,而我却只敢用手抚摸,仿佛疑心他们会跃起腾飞。
殿的前庭很大,抬头可见庭顶上“百鸟朝凤”的彩画,众鸟生动,形象逼真,且色彩艳丽如新,令人惊叹。当年是同学们玩“跳房子”游戏的最佳地方。
殿内,光线充足而又明亮,是老师们集中办公的地方。那时不可能有“语文”“常识”“体育”组之分,但记得,当年老师似乎说过,在一起办公,节时省地,凡事容易解决。
殿左侧,一溜“L”型长廊,年代甚久,梁木大都变得乌紫,只有碧绿的琉璃仍丝毫未损,光艳如新。长廊内,还有几处小门,进去又可见一番“庭院洞天”,别致得很。
殿右侧,是学校的中操坪,也是我上课时间最长的地方。两排教室隔坪相望,坪中有个土垒的主席台,学校的重大活动都在此进行,校长也时常站在主席台上给同学们讲时事课。
殿后面的墙外是学校的后操坪,与风景秀丽的雨湖公园隔墙相望。园内的玉兰、樟槐、水柳,枝繁叶茂。透过墙来的枝头,抚墙摇荡吱吱发响。春暖花开的时节,坐在教室里不时能闻到风儿捎来的阵阵芬芳,还有那翠鸟清脆的啼鸣。沧桑的殿堂、优雅的庭院、古朴的风貌,为当今盛行的仿古建筑无法比拟,更非拙笔所能描绘。
记得,我最眷念的还是那高高悬挂在飞檐上的八只风铃。每当微风拂过,铃儿便交替作响,铃音清晰而悠长,久久不息。尤其在春秋两季,醉人的声弦每日必闻,宛如仙乐飘飘,悠悠扬扬荡漾在同学们的心中。此后,我再也未曾听过这般美妙的声乐。偶尔听到相仿声响,必唤起我童年的回忆。
是的,古朴典雅的校园,昔日雄伟古老的大殿,还有那深深的庭院,沧桑的老槐树,都已湮灭无存。我曾痛惜它们的失去,惋惜它们未能保存,以嘉惠后人。但转念一想,这也是自然之规律。偌大的国度,奇珍异宝,巧夺天工的古典建筑,失去的何其之多。再古老的建筑,终究是要倒塌和湮灭的,但它们会一直存活在人们的记忆中,存活在浩如烟海流芳百世的文字里。想到这,我豁然开朗,也终于释怀。
(本文经文史专家何歌劲先生校订)
作者简介
郭菊云,男,1951年9月出生,1955年~1970年在湘潭十总郑家巷子7号生活,小学就读于湘潭豫章小学,2005年于长沙特殊教育学校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