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湘潭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雨湖区经验”
新湘潭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 黄武平 通讯员 王军
雨湖区现辖15个乡镇(街道)71个行政村,种植业面积共计35.67万亩,其中稻田18.8万亩,蔬菜基地10.26万亩。2021年至2023年,该区以国家级综合性农村改革试点试验区建设为抓手,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完成3.4万余亩,主要包括土地平整与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设施提质改造、新建机耕道、推广杀虫灯等。主要做法和典型经验是,实行“三个倾斜”(向粮食主产乡镇倾斜、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倾斜、向群众筹工筹劳热情高的村倾斜),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三个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美丽屋场建设相结合、与新型主体培育相结合、与基层供销体系建设相结合),致力打造城乡统筹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雨湖区样板。近日,雨湖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荣获2023年度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2023年,雨湖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01万亩,坚持“绘就一张图、凝聚一股力、用好一笔钱”,稳步实施项目工程。累计投入区级资金3800多万元,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韶山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100多万元,社会投融资950多万元。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区占计划实施面积的60%,着力打造粮食高产示范片;面上辐射区占40%,重点改造灌溉渠道及水源工程。区、乡镇、村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按照统一设计、统一监管、统一验收、统一结算审计“四统一”的方式,严格落实科学管理制度。并将建设任务具体分解到户到地块,运用网格化管理模式有序高效推进项目建设。
为解决种田比较效益偏低、耕地抛荒撂荒现象时有发生等现实问题,雨湖区及各项目乡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大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群众改造农田、流转土地的积极性。面对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情况,雨湖区充分发挥“市场手”的引导作用,促进更多要素资源向乡村聚集。其中,姜畲镇易建河村坚持市场导向,引入社会资本建设高标准农田,有效破解“改造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筹集资金难”等问题。
农田高标准改造点多、面广、线长,各种矛盾比较突出,雨湖区积极发挥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的示范作用,化解矛盾纠纷、落实改造任务,为土地碎片化整治提供坚强保障。同时,充分释放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在外成功人士及规模经营主体的影响力、辐射力,为农业生产赋能,为集体经济聚力,为乡村振兴蓄劲。各项目村通过盘活土地,成功实现三个蜕变。即小田变大田,耕地改造提质;租金变资金,农田建设提标;低产变丰产,土地流转提速。其中,易建河村新增粮食种植大户4家、合作社3家,如愿打造市级粮食生产千亩示范片,双季稻种植面积与粮食单产大幅提高,效益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