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信
  • 视频号
  • 抖音
首页 时政 正文

湘潭市全面推行河长制7周年工作纪实

2024-01-04 07:37 来源:湘潭在线作者:王希台 欧阳晓编辑:罗斌

新湘潭客户端

一江碧水穿城过 满城新景入画来

——湘潭市全面推行河长制7周年工作纪实

全媒体记者 王希台 通讯员 欧阳晓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莲城大地,生机勃勃。

2016年11月28日,这是写入我国河湖治理史的一天,中办国办当天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

2017年3月8日,湘潭印发《关于全面推动河长制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河长制工作。这是一场聚焦治水的深刻变革,是破解湘潭市新老水问题、保障水安全的新路径,更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实践。

7年来,湘潭以最严格举措构筑水生态屏障,以最严厉手段强化水污染防治,以最严密法治提升水环境质量,治水思路和水利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河湖水质稳定向好,河湖面貌持续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

7年来,湘潭市河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3次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湘潭市河长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助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长江”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中获评“全面推行河长制先进单位”,湘潭市水利局获评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长制先进单位”,湘潭市河长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服务中心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湘潭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的水支撑。

建立健全“三个体系”,织密河湖管护责任网

做好顶层设计,搭建“1+4”组织体系。随着2021年“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的建立,湘潭市形成“河长+河长助手(河长制成员单位)+民间河长+河道警长+检察长”河长制的“1+4”履职体系,由市县各成员单位担任河长助手,由属地派出所公安干警担任河道警长,市县两级检察长担任河道检察长,环保志愿者及社会民众担任民间河长,市、县、乡三级均成立河长制工作委员会和河长办,全市共有河长8574名、河长助手1263名、民间河长2000余名,河道警长512名、检察长39名,河长制专职工作人员168名,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河湖治水组织体系网。

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近年来,除制订省河长办要求制订的六项制度文件外,湘潭还因地制宜出台《河长助手工作规则》《河道(段)警长工作制度》《“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民间河长”管理办法》《“民间河长”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性规范性文件,将湘潭市河湖管护和治理责任体系推向制度化法治化。同时,印发《河长小红书》《湘潭市河长履职工作手册》《河长制工作指南》,进一步规范河长履职。

“明责、督责、问责”,建立督查考核体系。为推进河长制从“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河长制工作实行月计分、季考评、年考核,市委市政府将河长制工作纳入县(市)区和市直机关党政目标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围,发现失职、渎职行为严肃追责问责。同时,扎牢制度的笼子,印发《河长制工作年度评价办法》《河长制工作季评比考核办法》《湘潭市“洞庭清波”专项行动河长制监督检查实施方案》等文件,明晰各级河长、各成员单位及河长办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建立全面的督查考核体系。

着力打好“三大战役”,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向河湖乱象宣战,打好河湖顽瘴痼疾攻坚战。紧盯河湖乱象,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工作,1566个“四乱”问题得以整治,非法采砂全部取缔,河湖面貌发生历史性改变;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完成河湖划界、岸线利用规划编制、河湖名录梳理等工作,规范涉河建设项目审批,明确涉河项目审批权限,严禁越权审批、批建不符等行为;强化河道保洁,建立河道保洁长效机制,落实河湖管护“一办两员”和经费保障,全市共有河长制专职工作人员168名,巡河保洁员949名。

向水污染宣战,打好系统治理联盟战。7年来,在各级河长的号令下,各部门各行业因水结盟,向水而为,为水而战,形成河湖治理保护“同心圆”和“向心力”。水利部门开展河道采砂整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工作,生态环境部门开展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及整治、入河排污口整治等工作;住建部门开展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厂网一体化建设等工作,24条黑臭水体完成整治;交通部门开展“三船”整治、非法码头和渡口专项整治、船舶污染物治理等工作,“三船”隐患实现清零;农业农村部门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非法捕捞、十年禁渔等工作,非法养殖全部退出,4.3万口网箱被拆除、369个拦库退出;林业部门开展小微湿地保护与试点建设;卫健部门加强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和监管工作,河湖功能大幅提升,河湖生态持续改善。

向不达标水域宣战,打好水质提升保卫战。针对2019年前国省控断面水质不达标的涟水和水府庙水库,市级河长、市委副书记亲自挂帅,市生环委、市河长办双轮驱动,各成员单位协同配合,全面展开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港口码头、涉河排污(渍)口整治,清退网箱、采砂场、采砂船,取缔退出拦库和非法矮围,退出规模养殖户,通过联合执法、打击违法犯罪、下达检察建议等一系列措施,2019年以来全市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涟水由Ⅲ类提升至Ⅱ类,水府庙水库从Ⅳ类提升到Ⅱ类,2022年9月湘江(湘潭段)首次出现部分断面水质达Ⅰ类。

创新打造“三大特色”,探索高质量治水管水新模式

重科技支撑,不断探索“互联网+”治水的新格局新模式。近年来,湘潭积极探索“互联网+”治水的新格局新模式,不断拓展智慧治水的形式和内涵。2017年创新开发了河长制微信巡查举报平台,民间河长坚持使用河长制微信巡查平台开展巡查,2017年以来平台累计收到巡查日志167718篇,累计发现河湖问题2885个,问题处置率94%。2018年以来,市河长办开发了覆盖全域的可视化“电子水系一张图”水系电子图、市河长制信息平台和智慧治水App,建立了巡河打卡、随手拍、问题举报、督办交办、整治销号、评价打分闭环管理的智慧治水系统。同时,整合654个铁塔“哨兵”和水利、水文、农业、环保等部门视频监控资源,实现全市重点水域的实时视频监控,并充分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加强河湖监管,推动河湖“静态”监测向“实时”监测、“单一”监测向“综合”监测转变,实现“天上看”“掌上巡”“全民管”治水新模式。

做优做实民间河长和河小青项目,以“民间河长”引领“全民护水”。2017年6月,湘潭正式创建民间河长项目,并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做大、做优、做强,形成规范和常态。从覆盖面上,从原来“一江两水”拓展到市县级领导担任河长的全部河流水域;从规模上,从原来的1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2000余人;从规范引领上,成立民间河长办公室,出台一系列管理制度;从坚持上,七年如一日,坚持一周一巡查、一月一总结、一季一表彰、一年一述职;在保障上,做到“三有”:有专项资金、有专职人员、有固定办公场所。

着眼示范引领,努力把每条河都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7年来,湘潭认真谋划,多措并举,整合各类资金,讲好“水故事”,做好“水文章”,积极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打造了“伟人故里·水美湘江”“红润韶山”等5个市县级河长制主题公园,18个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相融合的村级河长制主题公园,完成紫荆河、碧泉河、肖家河、王家晒河、花园河、韶河等30余条高标准美丽河湖建设和392条一乡一亮点样板河建设,不但宣传普及了河长制文化、节水护河知识,引导群众参与巡河、护河、管河,共同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而且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守护好一江碧水”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湘潭河湖面貌持续改善,“鸟中大熊猫”黑鹳、一级保护动物彩鹮做客湘潭,娃娃鱼、桃花水母等珍稀水生动物种群数量大幅增加。回望河长制走过的7年,河长治水固本开新、真抓实干,一幅生态修复、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的壮美画卷在莲城大地正徐徐展开。

专题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