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读李运启《远离战争》有感
新湘潭客户端
文/钟正
科技的变革靠的是一代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而社会的进步却往往依赖人文学者的不断探索。
李运启先生的著作《远离战争》正是这样一种探索的产物,著作以问题为纲,通过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答,探讨了在战争领域,我们该如何使不断创新的科技与掌控这些科技的智慧之间取得平衡,系统论证了“远离战争”的观点。该著作主要以问题的形式拟定标题,以古今中外发生过的著名战争为例,旁征博引名人学者的观点,有破有立,严密论证,层层深入,读来兴味盎然,令人回味无穷,不禁感叹于李运启丰富的知识储备、广阔的学术视野与深切的人文关怀。
李运启立足世界,站在人类未来的长远视角审视战争问题。他认为,“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大都是站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立场来书写战争的,他们更多的是关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利益和发展,而极少关心全人类的未来和命运。”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李运启牢牢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观点,基于此,他对过去的历史、哲学、文学书写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反思,认为我们现在应当放眼全球与未来,树立起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争观和英雄观。对历史长河中出现过的“战争巨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第一大帝”拿破仑,听过他们“英雄”事迹的人无不对他们充满着敬仰之情,李运启却对此进行了冷静且深刻的思考,这些战争的巨星还值得现在的我们继续将他们视作榜样甚至英雄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这些人的历史地位与贡献,相反,是在以更加客观、理性、全面的态度对他们的历史地位进行批判和认识。李运启认为,“人类也不再需要那种靠杀人来赢得战争的英雄,因为这样的英雄只会给人类带来破坏和灾难!”而我们真正应当崇敬的英雄,是“推动人类进步、改善人类生活、拯救人类生命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战争带走了一条条无辜的生命,拆散了一个个美满的家庭,战争一开始,地狱之门就已经打开了。自公元前 3600 年以来,人类发生战争达到了 14560 次之多,没有战争的和平日子不足 300 年。这些战争给人类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巨大灾难,约有 36 亿 4 千万人在战争中丧生。欧洲的谚语“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正是对战争这一残酷“工具”的最真实写照。我认为,李运启提出要远离战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他看到了惨烈的战火带给千百万的无辜人民以无尽的苦痛,看到了生命本身的厚重与价值。正如康德所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生命本身就是值得我们誓死捍卫的东西,人就是根本,这是李运启立论的基础。
李运启还谈到了战争的爆发与大众心理之间的关系。日本军国主义者,就曾不断在国民中掀起一阵阵战争的狂热,狂热程度异乎寻常,于是最终促使日本走上扩张殖民帝国和对周边国家的侵略来追求地区和全球霸权的道路。法国作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人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并认为,在群体中,大众没有辨别的能力,进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假,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可以在群体中获得认同。李运启还认为,种族主义、宗教因素是引发大众狂热的两大重要因素。反观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否能够在如今喧闹的媒体环境下,依旧保持理性与批判精神,对那些激进的战争言论保持警觉,不被舆论所裹挟和煽动呢?可能还任重而道远。
在李运启笔下,为我们勾画了战争的复杂与荒谬。复杂,是因为引发战争的因素很多元的,土地、资源、宗教、种族都会引发战争;荒谬,是因为引发战争的也可以仅仅是统治者的个人私欲,战略的误判等等,却致使无数平民百姓的流血死亡。通过对历史上大量战争的反思,李运启认为战争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很多直接的正向作用,反而使战争的双方社会经济都倒退。在现代战争中,随着高科技的加持,武器不断迭代更新,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当是核武器。核武器大战,不仅战争的双方依旧没有赢家,还极有可能导致人类社会和文明的毁灭。很明显,战争并不能真正地解决现实的问题,反而使得人类文明倒退甚至湮灭。
所以,如何使用人类自己发明的技术,考验我们人类的智慧。在战争领域,李运启为我们提供了他的智慧方案,就是和平!基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他提出除非是为抵抗侵略而战外,都应当努力地拥护和平,倡导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互相帮扶,在交流不断促进文明的互鉴与融合,最终世界打破国家的界限,而趋向于大同,同时在宇宙中不断探索更多适合人类发展的场域,拓宽人类的生存地带,使人类文明永续发展,这是李运启提出的智慧方案,也是为我们人类发展擘画的美好蓝图!最后愿地球没有战争,愿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