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微信
  • 视频号
  • 抖音

讲好中国故事丨毛泽东故居前的两口荷塘

2023-08-14 09:25 来源:湘潭在线编辑:罗丹

新湘潭客户端

微信图片_20240617161828.jpg

资料图

文/赵志超

韶山冲毛泽东故居前的两口池塘,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左为荷塘,右为南岸塘,二者相互映衬,恰如一双“醒狮之眼”,“睁眼看世界”,也装点着毛泽东故居的景色。池塘水面约数亩,碧水粼粼,波光潋滟,倒映着故居周围的风景,春夏秋冬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1959年3月3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的董必武,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元帅到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后,欣然合作七绝一首:“门外双塘贮白水,宅旁层岭植青松。风和日丽春游快,土壁茅檐剑气冲。”诗中的“双塘”,就是韶山毛泽东故居前这两口池塘。

双塘看似寻常,却有着不平常的经历和底蕴。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就生活在双塘边,喝着双塘水长大。他曾在双塘边读书、游泳、嬉戏、劳动,并留下了许多故事。

荷塘,位于毛泽东故居正前方,水面约两亩见方。夏日炎炎,骄阳似火,碧波荡漾,荷花盛开,清香四溢,故名荷塘。塘墈下有一条用木桩和树条搭建的“水跳”,用于岸上人家挑水和洗濯。毛泽东儿时就曾喝着这口池塘水长大,后来长成了参天大树。

荷塘的右侧是土地冲,冲里有数十亩良田,片片梯田绕着山坡,土壤肥沃,作物生长茂盛。一条塘基,连着毛泽东家的几亩祖田,夏日禾苗绿油油的,随风翻滚着绿浪;秋天一片金黄,一片丰收景象,让人不禁想起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中“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诗句。毛泽东从小在祖田里劳作,插秧、拌禾、扯拖泥豆,挥洒的汗水曾化作收获的喜悦。毛家祖田出产的大米,洁白晶莹,饱满圆润,颇享盛名。如今,“毛家祖田米”已成了韶山的特色农产品,颇受顾客欢迎。

荷塘下方连着南岸塘,塘基3米宽,形成一条石路,路面用石板和石子铺成,直达对面的照相廊亭和谢家屋场。塘边有几棵垂柳,柳絮轻飏,是照相的好去处。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园韶山,到楠竹圫给父母扫墓之后,下得山来,经土地冲、谢家屋场,与乡邻李文贵、毛霞生等话家常后,便沿着这条塘基来到上屋场,在掌声中走进暌违已久的故居。

韶山冲是中外游人向往的地方,荷塘也曾吸引过无数游人前来游览、题咏。

1956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陈毅元帅由北京到广州,途中访问韶山,来到上屋场。他在毛泽东故居和故居前的池塘边徘徊良久,思绪万千,于是吟诗一首——《颂韶山风物》:

韶山冲里览风物,霭霭青松赤壤嵌。

清水池塘傍茅舍,鸢飞鱼跃竹万竿。

农村潜力最伟大,中国革命属发端。

湘赣两省典型多,星火燎原豹一斑。

诗中把韶山冲比作中国革命的发源地,高度评价毛泽东指引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星星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革命终于取得成功。

荷花又名莲花、芙蕖、菡萏,清新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有君子之风,是廉洁的象征,也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讴歌的对象。故居前的荷塘,一到夏天,荷叶田田,荷花盛开,香远益清,沁人心脾,让人不禁联想起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959年,毛泽东的早年同学和诗交、韶山杨林人蒋端甫游韶山时,作《谒毛主席故居》诗云:“旧居松绕景佳哉,中外名流仰望来。借问清廉谁得似,恰如寇准不楼台。”寇准系北宋政治家,以清廉刚正著称于世。

1964年,蒋端甫再游韶山,参观韶山毛泽东同志陈列馆和毛泽东故居,又作七绝一首:“红日青波菡萏开,为游胜地尽流连。遍观陈列诸文物,便觉胸襟顿豁然。”诗中再次表达了对毛泽东的景仰之情。

1981年8月,当代诗人吴晶题《暑假访韶山感赋》诗云:“酷暑炎炎访韶山,心潮澎湃忆当年。数间农舍留风范,几亩荷花表洁廉。红日一轮平地起,阳光万缕普天沾。不忘先哲英雄志,革命何辞道路艰。”

韶山诗联家萧品良亦题有《主席故居前的荷塘》诗云:“柳絮塘中倒影连,风吹绿叶舞翩跹。层山叠嶂随波涌,老燕携雏护母前。游客惊讶抬望眼,方言各异话喧天。韶村环境真优美,鸟语花香景色妍。”

曾任河北省石家庄市作协主席、湖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的刘章,1991年6月到韶山时,正值荷塘荷花盛开,欣然题《毛主席故居荷塘》诗云:“半亩池塘一鉴开,百年菡萏境中栽。清流自有天河注,不许泼污脏水来。”诗中表达了对一代伟人的敬仰与崇拜,也表达了捍卫人民领袖的决心。

专题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