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龙舟 昂扬向上!
新湘潭客户端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谷桔
祭河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本报记者 方阳 摄)
6月22日下午,湘潭县石潭镇上响起了热闹的烟花爆竹声,就在刚刚举行的湘潭市端午龙舟竞渡活动中,石潭镇的龙舟队勇夺男子22人赛制的冠军。整条街的人们欢呼雀跃着,迎接他们心中“英雄战队”的胜利归来。
这便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端午龙舟赛的魅力。
2023年的端午,湘江河畔的湘潭因为一场尘封8年之久的龙舟赛而沸腾。一条条龙舟、一阵阵锣鼓、一声声呐喊,不只是浓厚了传统佳节氛围,也唤醒了几代人的记忆。
城总的孕育
龙舟因水而生,湘潭因水而兴,两者碰撞在一起,便有了极具湘潭特色的文化现象——城总文化孕育的龙舟文化。
地方文史专家何歌劲在《湘潭地方文化丛书·湘潭风物揽胜》中提到:“城”,所在多有;“总”才真是湘潭的城市特色。
旧时湘潭城市的格局为一点一线,点是“城”,线便是“总”。从居住人群来看,官府机构、文教院所、士大夫宅第等居于“城”,工商业户居于“总”,这也就注定了“总”的繁华。“总”就是依湘江河畔绵延开来的沿江街道,是街道一段区间的名称。早在宋代,湘潭沿江而建的街市不会下于十余里,大约到了明朝,便有了“总”的划分。
中华民族的龙舟文化当然诞生得更早,在临水而居的湘潭城总一带,怎能少得了龙舟赛?
“在我小时候,从九总到十八总,每个总都有一个码头便于交通运输,每个总也都有自己的龙舟。”生于1971年的张锦虹,是湘潭市龙舟协会秘书长,河道与城总共同孕育的龙舟文化,她打小就沉浸其中。
那时候,以城总为单位,整个码头的人团结在一起,如同一家人为龙舟赛而奔走。端午节来临前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人们就开始准备了,家家户户捐钱支持龙舟赛。男人们早早地开始训练,常常是妻子出门前准备好食材交代丈夫做饭,结果,一心划龙舟的丈夫压根就忘了这回事,随之引来一场有趣的家庭小闹剧。
五月初一,龙舟就开始下水行河,连续三天都会有行河表演或者自由赛,仅在初四休整一天。初五端午来了,比赛正式开始,各码头的龙舟悉数出发,几十条船在江面集结。龙舟之上锣鼓造势,湘江两岸人潮涌动,人人为自家码头的龙舟加油呐喊,个个都对冠军势在必得,要的就是那股振奋人心的精气神!
“赢了的人会庆祝好几天,输了的人觉得没面子,只能吃黄瓜蒂子。”张锦虹所在的是十总码头,位于江西会馆附近,也叫万寿宫码头。她记得,十总码头的龙舟赢了,连续庆祝了三天。燃烟花、放电影、吃包子和粽子,码头人家全员出动,都聚在堤上整夜地庆祝胜利。
湘潭的味道
中华文明绚丽多姿,同是端午龙舟赛,却因地域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张锦虹介绍,湘潭龙舟赛不仅热闹,而且有特点、有看点。
龙舟本是船,因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图腾“龙”而变得充满灵性。每当搁置了一整年的龙舟行河之前,湘潭人都要为之举行一个类似“苏醒仪式”的活动。摆上香烛、美食、白酒、贡果等,放上几挂响当当的鞭炮,“沉睡”的龙舟便醒来了,也便有了灵魂和活力。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赛龙舟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寓意就是纪念诗人屈原。两千多年前,屈原投河,其崇高的气节赢得了后世人的敬重。在湘潭的龙舟文化里,人们会准备很多包子、粽子,于龙舟下水行河之前抛入江中,意为投喂江中的鱼,从而让鱼不去打扰屈原的躯体。
当然,最具湘潭特色、最能燃爆气氛的莫过于“赞标”。
“太阳出来红彤彤咯,九总龙舟把河行咯!福康蛟龙显神圣咯,九总龙船真威风咯!锣鼓震天彩旗飘咯,民族传统大发扬咯!”行河时,赞标人会大声喊出一些吉祥语,为鼓舞龙舟气势,也为寄托美好祝福。这时,不管是船上的人还是岸上的人,大家都会齐声应和。一唱一和,慷慨激昂,豪气冲天!
龙舟在行进过程中还会有“接标”。“你的船在我这里拜码头,我就热情接待,用接标的方式回应你。”张锦虹的记忆又回到了小时候的端午时节。十总码头会提前准备好红包、香烟、槟榔、水等,其他码头的龙舟到来后,有的会在这里转上几圈给大家表演一番,湘潭话称“车窝子”,十总码头便以红包、香烟、食物等作为回馈。其间,彼此会相互赞标,营造一片其乐融融的气氛。
上船父子兵,下船一家人。比赛时你追我赶,互不相让,这是湘潭人不服输、争上游的精气神;接标时又体现了湘潭人热情好客、崇尚礼仪的一面。这多姿多彩的湘潭人文特点,在龙舟比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激情再启航
依托于城总的繁华,湘江湘潭段的龙舟竞渡绵延了很多年。这热闹的场景在很多诗词中都有体现,如吴棠《潭州竹枝词》:“江水滔滔日夕流,富商至此总停留。声声听得铜锣响,舟子争湾大码头。”又如张垣《潭城竹枝词》:“龙舟驿外赛端阳,认得船头是阿郎。底事失头龙诧异,黄龙久不下观湘。”
这些画面也被记录在了镜头中。从2000年开始,湘潭摄影师旷惠民持续拍摄了湘潭湘江两岸的龙舟活动,以龙舟为关注点,呈现湘潭人的精神风貌,“我看到了远远不止龙舟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它承载着码头文化,以及湘潭人民数百年来沿江而居的一些生活现象。”
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城总的繁华随着水运的没落而淡去,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码头上的人逐渐分散到了周边各处,湘潭湘江沿岸的龙舟逐渐少了,有些仪式也逐渐简化了。近八年来,湘潭的龙舟竞渡活动由于种种原因沉寂了。只有一些热爱龙舟的人,自发地组织民间龙舟行河活动,每每出动,必定引起市民呼朋引伴来围观、助威。但,越来越多的老湘潭人感慨:“好久没看到过以前那么热闹的龙舟赛了。”
癸卯兔年的端午是不一样的,市委市政府回应民声关切,湘潭人迎来了龙舟赛的重启时刻,12条龙舟湘江竞渡,再现往日满满激情。
雨湖区长城乡立洪村有一群热爱龙舟文化的年轻人,得知今年举办龙舟赛,立洪号龙委会会长谢德建和伙计们立马着手准备。举行一次龙舟活动需要花费十余万元,乡亲们热情高涨,500元、1000元、2000元、3000元……村民和私营业主们主动送来活动资助款。行河前的祭拜仪式、赞标、行河前后均鸣放礼炮、包子粽子齐上阵……人们又看到了久违的湘潭传统龙舟文化现象。
端午当天,雨一直下,却没有阻挡湘潭人的龙舟热情。在窑湾原金凤庙码头,12条龙舟蓄势待发,有的巡河展演,有的激情竞渡,引来湘江两岸众多市民关注。
78岁的易树云是老窑湾人,自各条龙舟第一次行河起,他就从家里搬个凳子坐在江边观看,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以前,每户人家都会出点钱来维持龙舟活动。最热闹的时候,湘江河里有二三十条船比赛,我们金凤号一直是王牌船,我在船上担任舵手。我们赢了,大家敲锣、打鼓、打铁花、放电影、耍火流星庆祝胜利,要庆祝两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