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不动”的湘潭火龙舞
新湘潭客户端
往年,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农历六月初六,竹埠村都会舞起火龙舞。(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罗韬 摄)
编者按: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彰显城市的特色与气质。在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湘潭,散落着大量历史文化痕迹,它们已经成为湘潭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些文化痕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有一些则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传承难题。不可否认的是,保护和传承是大家共同的期待,如何保护、如何传承,却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谷桔
“我建议从区域传承、地区传承两个方面来破解火龙舞传承难题。”3月24日,湘潭火龙舞代表性传承人尹国军说。言语里有些期待,还有些无奈,正如今年正月十二那天,他对期盼火龙舞表演的朋友说,“对不住了,今年元宵节舞不起了!”
在竹埠村传承了近150年、在尹国军手里坚持了20多年的湘潭火龙舞,今年元宵节沉寂了,叫人怎能不无奈!
其实,这种局面并非尹国军意料之外的事。
守 护
今年53岁的尹国军,孩童时就跟着村里的大人钻进火龙舞队伍,从一路跟着看热闹,到举珠、举牌灯(完整火龙舞表演中的组成部分),到15岁正式“上把子”舞龙,再到上世纪90年代末接过“会首”重任,他暗自下决心,“火龙舞不能在我手上败了!”
为了这句诺言,尹国军全力以赴。
每年元宵节、农历六月初六,他坚持组织大家在村里舞火龙,又推动湘潭火龙舞于2016年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了保护力度,成立了湘潭火龙舞非遗保护工作小组。全市“非遗进校园”活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尹国军带着“火龙”走进火炬学校、湘钢二中、凤凰中学、湖南电器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小学校。
令人欣喜的是,火龙舞如今传承到了第九代,最年轻的传承人是“90后”。去年以来,尹国军又着手研究火龙舞的72个故事(火龙舞讲究舞故事,每个故事有不同的耍法、套路),准备制作有关音、视频资料,“如果这个工作做好了,等我有一天舞不动了,想学的人就有范本。”
尽管没有工资,还要耽误很多工作时间,甚至要自掏腰包,但尹国军乐在其中,他笃定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无 奈
然而,近些年来,尹国军的坚持越来越吃力。
这还得从火龙舞本身说起。
湘潭大学教授郑长天曾描述,“火龙舞是村落社会关系的呈现”。湘潭火龙舞的形成和发展,与竹埠村在历史上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有一定关系。竹埠村所属的竹埠港地区,以前是湘潭境内湘江航道上的一个重要码头,历史上形成了东起河边西到撩萁塘的一条长约500米的街道,街上分布着豆制品、南货、酒作、屠宰等各色商铺。而火龙舞就是以村民、商铺家家户户“接龙”为基础,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为美好愿望的一项群众性活动,沿线密集的人群、云集的商铺为其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可是,“竹埠港拆迁拆得差不多了,村民相继搬走,我们想舞龙都快要没地方舞了。”尹国军说,目前村里留下来的“火龙舞”项目参与者只有四五户。
另外,“人”也是火龙舞的关键。舞龙者都是源于一份热爱,他们是没有工资或者报酬的。舞火龙又是一件考验技术和体力的活动,像尹国军这样的壮年,一次性舞上两三个故事就很累了。而一条“龙”需要9人配合才能完成舞动,每次活动都要准备两组人员接替,因此,核心成员需要18人。加上敲锣打鼓举灯者,这支队伍就更庞大了。
“舞龙的人基本上都是村里人,现在这个舞龙主体也在慢慢消失。”尹国军说。每逢舞龙日,尹国军都要提前好几天邀请舞龙伙伴,每一次他都很忐忑。
尹升的工作地点近一些,每次都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坚持来舞龙。双胞胎尹俊、尹鑫都已成家立业,蒋侠义有两个孩子要负担,他们有的远在株洲企业上班,请假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时间变得很不确定。因年轻人少,一些年过50岁的村民只得咬牙坚持。老一辈的付春山、丁晓林等都已年过六旬,力不从心了。去年,70多岁的老会首宋国林明确表示:“以后与舞龙有关的事我不参与了。”
今年正月十二,尹国军像往常一样向大家发出邀请,这一次却没能召集到人员,元宵节的舞龙活动只得取消。
文章的开头提到了尹国军的建议。经过长期的实践,尹国军建议将地域传承扩大化至整个荷塘街道,由区一级以上文化主管部门沟通、协调,荷塘街道组织、实施,传承人负责授艺。面向全街道村、社区招收10周岁至20周岁的人员进行定期、定点学习,成立一支舞龙队在每年的传统节日进行展演、展示。另外,他了解到湘潭市第三中学内皆为本地学生,建议将湘潭火龙舞引入该校作为特色教育办学,培养一支龙狮队,以此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也期待,今年农历六月初六,竹埠村还能再见到熟悉的湘潭火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