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和声听觉培养实践
新湘潭客户端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能够体现音乐素养能力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和声听觉能力,并且小学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人的很多能力在小时候得到开发,对于成年以后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研究表明,孩子的音乐能力开发在八岁以前是黄金期,所以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最早越好。笔者根据所在学校的学生特点进行了初步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和声听觉方面得到提升。
(一)课堂视唱练耳教学
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要提升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音乐课堂是每个音乐老师应该要重视的。在音乐课堂上,笔者坚持利用上课前5~10分钟左右进行视唱练耳教学,包括听单音、模唱单音、模唱旋律、听音程、唱音程、模仿节奏等等。一二年级进行简单的听单音模唱,听单旋律模唱练习,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单人的展示再加上老师的表扬,学生也都很愿意展示自己。每个学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3~4次单独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有意识的聆听声音的不同音高,从一开始就建立音高概念,也让老师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进行训练调整。如:在课堂上有利用《身体音阶歌》用身体的不同部分表示音高;在唱单音时,一定要配有科尔文手势的展示。音高稳定之后就可以加入简单和谐的音程。并且可以用一些简单的音乐小游戏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如:本学期有使用《walk and stop》的音乐,当音乐停止的时候,无论做什么动作都要停止,学生很感兴趣,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音乐。因为笔者从学生的第一节音乐课开始,几乎都坚持了视唱练耳练习,所以就目前来讲,一二年级的音准,还是相当不错的,比之前的一二年级还是有很大提升。三四年级的教材开始有了复杂一些的合唱片段,节奏也复杂,所以在课前开始尝试加入简单的音程的连接过度,加上复杂一些的节奏游戏等等。如本学期对歌曲《欢沁》进行了简单的律动编创,让学生听音乐进行律动。因为需要根据音乐节奏点进行游戏,所以学生会自觉的聆听音乐、整齐的做动作。原本三四年级的学生刚接手时,只能唱简单的单声部歌曲,而且唱的非常不和谐,更不要说唱歌的情感变化和对声音的掌控能力。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能够通过自己的声音去表现歌曲的内容、变化,并且听完之后能够对自己和别人的演唱进行正确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五六年级的内容更加的复杂,有很多二声部的歌曲,更加考验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虽然通过练习,还无法达到所有二声部歌曲都能完整演唱的能力,但相比之前还是有很大变化的,如果练习的时间更长,我相信五六年级呈现的效果会更好。
(二)课堂乐器的使用
除了演唱,课堂中还有对简单的小乐器的使用。从一年级开始,就加入了碰铃、沙锤、木鱼、响板等等小乐器,每当要进行小乐器的演奏时,一拿出乐器,学生们都非常兴奋。不过不少学校出现要不没有用上乐器、不会乐器,要不根本没有乐器。在笔者学校,碰铃、沙锤、木鱼等等小乐器几乎是没有的,即使有,也不能人手一个。所以,笔者利用课堂教学生用简单的工具制作乐器,如豆子、沙子制成的沙锤等,并加入课堂使用;或者让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发出声音来代替原本的小乐器。乐器的伴奏必须要先学会简单的节奏,能够聆听音乐,找到音乐节奏点才能进行,所以,很好的运用小乐器也能提高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当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乐器后,每次音乐课的音乐创编环节,学生们都非常高兴,每个小组都能够编创不同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三)葫芦丝社团的开展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出:器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音准和读谱能力具有特殊功效,能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所以笔者在学校成立了葫芦丝社团,让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器官感官协调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的识谱、视唱视奏能力。从易到难、从单音到旋律,从单声部到多声部,鼓励学生多听多比较。当学生从好几个葫芦丝演奏同一条旋律吹成仿佛一个葫芦丝演奏同一条旋律时,也就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呼吸与他人音乐的融合,学会了互相倾听、互相协调,共同提高。经过1~2年葫芦丝社团的开展,明显感到参加了社团的学生相比没有参加社团的学生在识谱能力、音准能力、倾听能力、配合能力等等方面有很大提高。在课堂上,当老师出示一条旋律,参加了社团的学生往往能够第一时间精准的唱出简谱旋律;在唱歌时,学唱的速度相比其他学生要快很多,也会特别注意歌曲的音高、节奏,当别人唱错时,能很快的指出来;在合唱时,往往愿意挑战更难的声部,也能够有意识的去调整和稳定自己声部的音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更深的体会音乐的魅力,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加的浓厚了。
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不断总结和不断解决问题。在后续的尝试中会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研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法与策略。
(作者系雨湖区鹤岭镇仁兴学校教师)